[实用新型]一种汽车排气尾管的高效降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6501.0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89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发明(设计)人: | 胡时兵;崔守臣;刘伯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东大恒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13/04 | 分类号: | F01N13/04;F01N13/10;F01N1/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兰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419 | 代理人: | 曹明兰 |
地址: | 130103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排气 高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排气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排气尾管的高效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配件是构成汽车整体的各个单元及服务于汽车的一种产品,汽车配件的种类繁多,现如今汽车的品牌越来越多,汽车的类型也越来越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消费也越来越多,汽车配件的这个市场变得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汽车配件制造厂也在飞速的发展。
汽车排气尾管时汽车非常重要的零部件之一,排气尾管在使用时需要对其进行消音降噪,防止噪声过大会影响排气尾管的使用效果,目前排气尾管的降噪在消除噪音时,降噪装置的结构普遍较单调,且降噪的效果也不高,使得排气尾管在使用时的降噪效果不太明显,从而降低了降噪装置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排气尾管的高效降噪装置,具备提高排气尾管降噪效果的优点,解决了降噪效果不明显不降低降噪装置实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排气尾管的高效降噪装置,包括弯管,所述弯管的底部连接有进气口,所述弯管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排气管,所述弯管顶部的中部连通通管,所述通管的顶部连通支管,所述支管的两侧与弯管连通,所述支管的顶部连通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顶部连通缓冲管,所述缓冲管的两侧均与排气管连通,所述排气管的外侧套设有消音套,两个所述消音套之间设有减震弹簧,所述消音套的表面等距离开设有消音孔,所述消音套的内侧等距离连接有消音板,所述消音套的内侧等距离通过弹簧与排气管的外侧壁连接,所述排气管内侧的底部连接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的内侧等距离连接有消音管,所述安装环顶部的两侧均设有消音棉,所述消音棉的一侧与排气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减震弹簧的两侧均通过连接座与消音套连接。
优选的,所述减震弹簧外部的左侧套设有第一活动套,所述减震弹簧外侧的右侧套设有第二活动套。
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动套与第二活动套的一侧均与连接座连接,且第一活动套的直径大于第二活动套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位于两个排气管之间。
优选的,所述缓冲管的两侧均贯穿消音套并延伸至排气管的内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排气管的使用,使得汽车排气尾管在排气时能够通过两个排气管同时进行排气,从而降低了排气时受到的阻力,降低了阻力能够降低排气尾管发出的噪声,通过消音套的使用,使得消音套上的消音板和消音孔能够很好的对排气管进行降噪,通过排气管排气时产生的振动能够通过弹簧进行减震,从而防止了排气管的振动会发出较大的噪声,提高了降噪装置的实用性,通过消音管与消音棉的使用,使得排气管内的噪声能够通过消音管与消音棉进行消除,从而让排气管在使用时能够外部与内部同时进行消音降噪,从而让降噪装置变得更加高效,通过缓冲管与支管的配合使用,使得弯管内的排到排气管中的废气能够通过支管与缓冲管排到排气管中,从而让废气排到排气管中时变得更加方便,从而防止排气时的气流不顺畅会发出噪声,提高了降噪装置的实用性,通过减震弹簧的使用,使得减震弹簧能够减轻消音套消音时的振动,从而能够防止消音套在振动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环的示意图。
图中:1弯管、2进气口、3排气管、4通管、5支管、6连接管、7缓冲管、8消音套、9消音孔、10消音板、11弹簧、12安装环、13消音管、14消音棉、15减震弹簧、16连接座、17第一活动套、18第二活动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东大恒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长春东大恒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65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