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气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2061.2 | 申请日: | 201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444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孙文达;范洪岩;冀学民;邹继明;孙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文达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B01D50/00;F28D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1199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煤或石油为燃料的锅炉或化工行业的烧结机排放大量烟道气,这些烟气含有SOx,NOx,HCl和HF等有害气态物质,以及含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铁等固体的粉煤灰尘。其中硫氧化物SOx,包括SO2和SO3,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SO2:含量通常在300-5000ppmv(1000-15000mg/Nm3)之间,灰尘含量100-300mg/Nm3之间。但是,烟气量十分巨大,以燃煤锅炉而论,蒸汽规模从35T/h到2500T/h,发电机组容量6MW到1000MW,烟气量由5万Nm3/h到250万Nm3,SO2排放量1000吨/年到100,000吨/年。由于sox是酸性气体,采用碱性水溶液脱吸烟气中sox,即烟气脱硫(Flue GasDesulfurization,FGD)是有效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煤气的处理需要用到废气处理装置,传统的废气处理装置很多都存在着结构比较复杂和净化废气的效果不佳的问题,且不方便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废气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废气处理装置,包括振动电机、废气处理柜、处理设备本体和余热回收器,所述处理设备本体由废气处理柜和设备柜构成,所述废气处理柜通过废液溢流管与设备柜连接,所述废气处理柜的内部安装有余热回收器,所述设备柜内部安装有振动电机和废液存储箱,所述废液存储箱上安装有贯穿处理设备本体的出液管,所述振动电机通过振动轴与振动盘连接,所述振动盘通过连接弹簧与余热回收器弹性连接,所述废气处理柜的两端分别安装有出气管和进气管,所述废气处理柜的顶部设有碱性液体进管,所述废气处理柜的内部顶端均匀设有雾状喷嘴。
优选的,所述处理设备本体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万向轮上铰链转动连接刹车片。
优选的,所述余热回收器的上下的分别设有出水口和进水口,余热回收器分别通过出水口和进水口与出水管和进水管法兰连接。
优选的,所述废气处理柜的前端铰链连接有检修门,检修门上设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废液存储箱共设有两个,且废液存储箱关于振动电机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出气管位于废气处理柜的一端上侧,所述进气管位于废气处理柜的另一端下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移动式柜体作为废气处理的设备,改变传统的不可移动性,在设备的搬运以及工作环境上面更加的方便,同时采用余热回收,提高利用率,符合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同时采用碱性液体进行废气处理,存储在废液存储箱内部便于后期集中处理,能够有效的避免环境的污染,同时灰尘以颗粒的形式吸附在余热回收器的表面在振动电机的作用下,与碱性液体配合,排放进废液存储箱内部,废气处理利用率高,结构简单、原理清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视图。
图中:1-振动电机;2-万向轮;3-出液管;4-废液存储箱;5-进水口;6-废气处理柜;7-处理设备本体;8-出气管;9-余热回收器;10-出水口;11-碱性液体进管;12-进气管;13-废液溢流管;14-刹车片;15-进水管;16-检修门;17-出水管;18-把手;19-振动轴;20-振动盘;21-连接弹簧;22-雾状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文达,未经孙文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20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