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物质气味采集识别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16918.1 | 申请日: | 2017-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09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孙运龙;吴梓声;骆德汉;蔡贝豪;谢继章;吴彦秋;林跃辉;林远仕;林春全;李权;李会;林梓彦;朱楚楚;白鸽;周佳銮;夏必亮;彭珂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物质 气味 采集 识别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量与控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物质气味采集识别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获取信息的传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传统的人工嗅觉识别有赖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另一方面已有的气体传感器技术和检测仪器仪表功能单一、热损较高、精度低且生产成本相对高昂,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要求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都已显现出急待需要高度智能化气味识别仪器来解决的众多问题,特别是对含有多成分的混合性挥发性气味的采集与识别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物质气味采集识别系统。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物质气味采集识别系统,包括电源控制电路、加热管控制电路、气泵控制电路、气敏传感器、串口通讯电路和计算机;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分别与加热管控制电路、气泵控制电路、气敏传感器和串口通讯电路连接并供电;所述的加热管控制电路输出端与气泵控制电路输入端连接,所述的气泵控制电路输出端与气敏传感器输入端连接,气泵控制电路将经加热管控制电路加热而成的物质气体传输到气敏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将物质气体信号变成电信号;所述的气敏传感器输出端与串口通讯电路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的串口通讯电路输出端与计算机电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系统还包括SD卡控制电路,SD卡控制电路输入端与电源控制电路连接并由其供电,输出端与计算机连接。除去计算机内部的存储空间外,SD卡控制电路中的SD卡增加了物质气味存储的扩展性,形成一个可移动的物质气味数据库提供给计算机自动识别物质气味。
在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SD卡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 和SD卡槽;所述的SD卡槽数据端与计算机电连接,同时分别通过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和电阻R15与电源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源控制电路采用12V直流供电,电源控制电路输出12V直流电压至加热管控制电路、气泵控制电路和气敏传感器,并利用DC-DC电源管理模块输出3.3V电压至串口通讯电路和SD卡控制电路;所述电源电路的芯片采用的型号为FR9886,封装为SOP8封装,2.5 A 高效能同步降压直流,对直流(DC-DC)电源管理 IC,转换效率可达96%。
在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管控制电路利用加热棒将物质加热挥发成气体;所述的加热管控制电路包括三极管 Q2、MOS管Q1、整流二极管 D1、发光二极管 DS2、电阻R43、电阻R44、电阻R45、电阻R47、电阻R48,第一稳压电容子模块和加热棒;所述的第一稳压电容子模块由电容C51和电容C54并联而成;所述的三极管 Q2 的基极通过电阻 R48与发射极连接,其中发射极接地;所述的三极管 Q2 的基极与电阻 R45连接;所述的三极管 Q2 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4与MOS管Q1的栅极连接,其中MOS管Q1的源极接地;所述的三极管 Q2 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3与+5V电源连接;所述的MOS管Q1漏极接整流二极管 D1的正极;所述的整流二极管 D2 的负极与+12V电源连接;所述的MOS管Q1的漏极通过电阻R47与发光二极管DS2的负极连接;所述的发光二极管DS2的正极与+12V电源连接;所述的整流二极管 D1型号为 1N4007;所述的三极管 Q2为S9014 型硅 NPN 晶体管;所述的发光二极管 DS2为3mm发光二极管;所述C51电容为0805 型 10uf 贴片电;所述C54电容为0805 型 104 贴片电容。
在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加热棒为MCH 新型陶瓷加热片,用直接接触加热的方式加热升温快,热量损失少,加热效果好且节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169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