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紧固件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50068.2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55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於国良;吴振江;黄新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振江 |
主分类号: | C22C21/08 | 分类号: | C22C21/08;C22C21/18;C22C21/00;C22C1/03;C22F1/04;C22F1/047;C22F1/057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创理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3 | 代理人: | 卫安乐 |
地址: | 313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量百分比 紧固件 高强度铝合金材料 制备 安全可靠性 耐腐蚀性能 | ||
1.一种紧固件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铝中间合金制备成铝中间合金颗粒;
按重量百分比对以下成分进行配料:铁Fe 0.3%-0.5%,硅Si 0.2%-1.0%,铜Cu0.4%-1.2%,钪Sc 0.1%-0.6%,锰Mn 0.3%-1.1%,锂Li 0.01%-0.1%,锆Zr 0.1%-0.5%,镁Mg 0.5%-1.3%,铈Ce 0.01%-0.1%,钇Y 0.01%-0.1%,铬Cr 0.05%-0.25%,镍Ni 0.002%-0.02%,锌Zn 0.1%-0.5%,硼B 0.01%-0.06%,钛Ti 0.01%-0.05%,钒V0.01%-0.05%,余量为铝Al,其中,Mg和Si的重量百分比的比值不小于1.042,Fe和Si的重量百分比的比值不小于0.32,Sc和Zr的重量百分比合计小于或者等于1.2%,Li、Ce、Y以及Zn的重量百分比合计小于或者等于0.52%,Cr、Ti以及V的重量百分比合计小于或者等于0.3%,以此准备铝锭和铝中间合金颗粒;
将所述铝锭在1300℃快速熔化,得到755℃铝熔体;
使得所述铝熔体在微负压倾动式保温炉中,电磁搅拌10min-15min,静置20min-35min,精炼除气;
向所述保温炉中铝熔体中弹射加入中间合金颗粒,对铝合金熔体保温30min,进行电磁搅拌,搅拌时间为10min-15min,再次精炼除气,静置30min;
在流槽中对铝合金熔体进行在线精炼除气,并对在线精炼处理后的铝合金熔体进行除渣处理;
对铝合金熔体定向凝固,得到520℃-560℃的铝合金铸锭;
铝合金铸锭通过第一高频加热器加热,温度控制在550℃;
经过加热的铝合金铸锭在15s-20s的时间内进入粗轧机,对铝合金铸锭进行总计7道次粗轧,粗轧温度520℃,得到粗轧件;
粗轧件通过第二高频加热器,将粗轧件温度提升到550℃,并在2s-5s的时间内进入精轧机,对粗轧件进行7道次精轧,精轧温度500-520℃,轧制速度3m/s-6m/s,得到Φ9.5mm-Φ20mm的铝合金杆材;
精轧后的铝合金杆材通过在线式冷却管,对铝合金杆材进行压力雾化喷射冷却处理,将铝合金杆冷却到60℃-90℃;
对经过冷却处理后的铝合金杆进行至少一组的拉丝、第一热处理、拉丝的组合的拉制处理,得到Φ1mm-Φ12mm的棒材或线材;最后一道拉制时的截面压缩率为25%-29%,其余各道次拉制时的截面压缩率为35%-45%。
对Φ1mm-Φ12mm的棒材或线材进行第二热处理,得到紧固件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在线精炼处理后的铝合金熔体进行除渣处理时,采用双层120目微孔氧化铝过滤板对在线精炼处理后的铝合金熔体进行除渣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铝合金熔体定向凝固时,采用轮式结晶器对铝合金熔体进行浇注,然后进行电磁震荡,浇注温度700℃-720℃,浇注速度12m/min-22m/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粗轧时,轧辊采用二辊组合,每道轧辊组合方向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精轧时,轧辊采用相邻轧辊成120°的三辊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铝合金杆材进行压力雾化喷射冷却处理时,在线式冷却管的密封管道内压力为0.3MPa -0.5MPa 。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处理为双级时效处理,1级时效处理温度为170℃-175℃,时间为12h-16h,2级时效处理温度为140℃-155℃,时间为6h-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振江,未经吴振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006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