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DL-麝香酮的连续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8508.0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1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飞;麦裕良;高敏杰;戴永强;张磊;苏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石油与精细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45/62 | 分类号: | C07C45/62;C07C49/385;C07C45/79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林德强 |
地址: | 51066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l 麝香 连续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DL‑麝香酮的连续制备方法。这种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2,15‑十六烷二酮溶于非质子溶剂中,然后在固定床环合反应器中连续反应,在环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环合生成3‑甲基环十五烯酮类似物;2)将3‑甲基环十五烯酮类似物脱溶后,再溶于质子溶剂中,然后在加氢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在固定床加氢反应器中连续反应,得到麝香酮;3)将步骤2)所得的产物脱溶后进行连续色谱分离,含DL‑麝香酮的产品液经过脱溶得到DL‑麝香酮产品。本发明制备DL‑麝香酮的方法工艺稳定性高,产品收率高,可实现DL‑麝香酮的连续生产,大大降低其生产成本并提高装置有效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DL-麝香酮的连续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DL-麝香酮(化学名3-甲基环十五酮,CAS号541-91-3)是天然麝香的主要有效成分,在天然麝香中含量约0.1-2%。天然麝香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香料,可以从雄性麝香鹿、麝香猫等动物和黄葵等植物的花粉和根中获得,天然来源稀少。麝香的药用价值更大,其药理、药效作用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申农本草经》、《尔雅》、《东医宝鉴》中就已经被列为上品,我国药典约20%中成药都配有麝香。
天然麝香资源极其有限,价格昂贵(超过40万元/公斤),但需求旺盛,因而人工合成麝香酮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现有合成麝香酮的技术路线步骤繁多成本较高,催化剂消耗高难以回收,合成过程中三废排放多难以处理,装置反应效率低产能低,大部分依靠进口,因而开发高效清洁的人工合成麝香酮技术迫在眉睫。
经由2,15-十六烷二酮为中间体,经过环合、加氢反应制得麝香酮是研究最早的合成麝香酮的工艺路线,与其他工艺路线相比,该法可以直接引入3位甲基,经过加氢后即可获得DL-麝香酮或手性麝香酮,路线相对较短;且十六烷二酮可以方便地以丁二烯、癸二醇、石油脂肪烃等为起始原料经多种方法合成得到,来源广泛。
Stoll于1947年最先用2,15-十六烷二酮为原料,以有机镁为关环剂合成麝香酮,但收率极低。1978年,Tsuji等筛选了大量的闭合剂后,认为苯氧基二异丁基铝、苯氧基二乙基铝等与吡啶用于闭环时有较好的选择性,可得去氢麝香酮65%,但所用试剂难于制取。1988年,王永监等用廉价易得的异丁基溴化镁,三氯化铝作闭合剂,以2,15-十六烷二酮计,麝香酮产率达42%,避免了有机铝难以制取的缺陷,但收率较低。1984年山机守等用乙基碘化锌为闭合剂,DL-麝香酮的产率达80%,是目前报导麝香酮闭环的最高产率,但该法高度稀释时大量使用的溶剂难以回收,而且还大量使用了毒性大,价格较高,保存条件苛刻的碘乙烷。1992年,焦克芳等用有机锌作麝香酮的关环闭合剂,反应产率超过65%,但溶剂使用量仍然很大。Huellmann以TiO2与2%Na2O为闭合剂于350℃左右气相闭环,以十氢化萘和甲苯做溶剂,反应转化率为51.3%,该法虽然实现了气相反应,但仍然需要多种高沸点溶剂,且反应产率很低。2002年Yamamoto等将二异丁基氢化铝和吡啶用于闭环剂可得去氢麝香酮,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单,虽然还是需要使用大量溶剂,但溶剂易于回收,是目前较好的闭环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现有的由十六烷二酮合成DL-麝香酮的工艺路线目前仍存在收率较低、溶剂使用量过大、反应器产能过低等缺点,难以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DL-麝香酮的连续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DL-麝香酮的连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2,15-十六烷二酮Ⅲ溶于非质子溶剂中,然后在固定床环合反应器中连续反应,在环合催化剂的作用下环合生成3-甲基环十五烯酮类似物Ⅱ;
2)将3-甲基环十五烯酮类似物Ⅱ脱溶后,再溶于质子溶剂中,然后在加氢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在固定床加氢反应器中连续反应,得到式Ι所示的麝香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石油与精细化工研究院,未经广东省石油与精细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85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频哪酮的制备工艺
- 下一篇:一种生产光引发剂1173和184循环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