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微孔-介孔的核壳结构Ti-MWW分子筛制备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9939.0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9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光;李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29/89 | 分类号: | B01J29/89;C01B39/08;C07D301/12;C07D303/04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周媛媛;李馨 |
地址: | 116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孔 结构 ti mww 分子筛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微孔‑介孔的核壳结构Ti‑MWW分子筛制备及应用,本发明所述制备特征是将Ti‑MWW分子筛在酚醛树脂的乙醇溶液中浸渍,取出干燥,重复上述浸渍‑干燥1~3次,再在N2气氛下进行热处理使得酚醛树脂炭化并积碳于Ti‑MWW分子筛表面,形成C‑Ti‑MWW分子筛,再与CTAB、P123、硅酸烷基酯等形成的溶液混合低温晶化,形成Si介孔结构的外壳,最后通过焙烧除去表面沉积碳、CTAB、P123等,得到微孔‑介孔的核壳结构Ti‑MWW分子筛。本发明这种钛硅分子筛可以应用于丙烯环氧化催化剂,其独特结构能够增加表面疏水性,降低失活概率,提高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催化剂寿命,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含微孔-介孔的核壳结构Ti-MWW分子筛其制备方法,其应用涉及到丙烯在乙腈为溶剂中与H2O2氧化反应生产环氧丙烷,属于无机化工材料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文献(Chemistry Letters,2000:774)最先公开报道Ti-MWW分子筛的合成。之后文献(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2004,A(2):137)报道称Ti-MWW分子筛是目前烯烃环氧化反应中最有效的钛硅分子筛催化剂,一直以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用TS-1和Ti-MWW分子筛可以用作丙烯制环氧丙烷的新工艺(HPPO)催化剂。HPPO过程最优溶剂分别为甲醇和乙腈,主产物为环氧丙烷。副产物主要为环氧丙烷在酸性作用下的开环水解形成的1,2-丙二醇等,这主要是由催化剂中的硅羟基、钛羟基、钛活性中心与过氧化氢形成的络合物Ti-OOH而形成的弱酸位导致的。
专利CN101397282B披露的是丙烯、氧气、氢气、甲醇等溶剂在TS-1分子筛催化剂混合接触反应,丙烯转化率和氢气有效利用率都很低,催化反应产生大量副产物,催化剂失活快,寿命短,不适合丙烯环氧化的高效转化。
专利CN103121982B披露在MFI结构钛硅分子筛催化剂上丙烯环氧化反应,采用有机硅增加钛硅分子筛表面的疏水性,但是丙烯转化率、环氧丙烷选择性等方面均较低,难以达到工业应用的水平。
专利CN03805131和CN100441572C利用Ti-MWW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在醇、酮、醚、酯、腈、烃、卤代烃等溶剂下丙烯和过氧化氢的环氧化反应生成1,2-环氧丙烷,由于表面羟基亲水性等问题不能达到较高的丙烯转化率、过氧化氢的较高利用率和较长的催化剂使用寿命。
对TS-1催化丙烯环氧化过程,用甲醇作溶剂对反应过程有较高的环氧丙烷产率,但较Ti-MWW催化体系而言,环氧丙烷产率仍要低许多,说明Ti-MWW对丙烯环氧化过程有更高的催化活性。Ti-MWW独特的结构使反应底物分子更易接触Ti-MWW分子筛骨架中的钛活性位。
Ti-MWW具有由包含层间硅羟基和由脱硼引起的羟基穴等层间缺陷位,使得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因而Ti-MWW中的羟基会优先吸附像甲醇和水等极性分子,而阻碍了反应分子向钛活性位的扩散,导致在水和甲醇溶剂中环氧丙烷的产率比较低。乙腈作为非质子性溶剂,Ti-MWW体系中环氧化反应活性较采用醇类溶剂时偏低,其惰性和弱碱性能有效抑制环氧丙烷的开环,从而避免生成醚化和水解副产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Ti-MWW表面硅羟基存在产生较强的亲水性,降低选择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含微孔-介孔的核壳结构Ti-MWW分子筛,用有机表面活性剂作为导向剂,硅酸烷基酯类作为硅源对常规方法合成的Ti-MWW分子筛进行改性,提高分子筛的表面疏水性,增进反应分子扩散效率,外壳为Si的介孔分子筛结构,得到一种核壳结构的Ti-MWW分子筛,在乙腈中对液相丙烯环氧化过程提高环氧丙烷的产率和H2O2的利用率,并提高催化剂的寿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微孔-介孔的核壳结构Ti-MWW分子筛制备方法,其方法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触媒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99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