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呕吐毒素的小麦的加工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6445.7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8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马叶胜;方颂平;周鹏磊;郭文杰;陶同云;梁臣臣;戚春江;田启梅;杜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瑞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7/06;C12N1/18;A23J1/12;A23L7/10;A23L7/104;A23L29/30;C12R1/125;C12R1/865;C12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23682***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呕吐 毒素 小麦 加工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呕吐毒素的小麦的加工方法及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地衣芽孢杆菌接种于培养基培养得到混合生物菌液;(2)将小麦制粉得到麸皮与面粉;(3)向所述麸皮中加入混合生物菌液和硅藻土,好氧发酵后获得发酵麸皮和发酵液;(4)将所述面粉水洗后获得湿面筋和淀粉乳,将所述淀粉乳酵母发酵后获得酒精;(5)向所述酒精蒸馏后的酒精废糟液中加入发酵液,制得生物菌剂。所述方法采用混合生物菌液快速分解了麸皮中的呕吐毒素,将面粉中的呕吐毒素富集于酒精废糟液中,用于混合生物菌液的培养,获得了降解呕吐毒素的生物菌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小麦加工领域,涉及一种含呕吐毒素的小麦的加工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真菌毒素是产毒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物质,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等。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受真菌毒素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2年,赤霉病大肆流行,造成了我国安徽、江苏、河南等地小麦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严重超标。如何安全合理地利用被毒素污染的粮食作物,维护国家粮食食品质量安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呕吐毒素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是镰刀霉菌的代谢产物,化学结构为3α,7α,15-三羟基-12,13-环氧单端孢霉-9烯-8酮,分子式为C15H20O6,相对分子质量为296.32,多分布于小麦、大麦和玉米等谷物的籽实中。呕吐毒素耐热、耐压、在弱酸中不分解,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乙腈、丙酮和乙酸乙酯等极性溶剂中,不溶于正已烷、丁醇和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中。呕吐毒素在谷物和水中的检出率居所有镰刀菌毒素之首,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误食被该毒素污染的粮食后,可能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泻、内脏出血以及运动、免疫和繁殖机能失调等中毒症状。
国家标准GB13078.3-2007规定,猪、犊牛及泌乳期动物的配合饲料中呕吐毒素的限量为1000μg/kg。然而,《2013年呕吐毒素在饲料原料中的污染分布规律》(程传民等)发现,在全国七大地区27个省(市)的200个小麦和小麦副产物样本中,呕吐毒素检出率高达89%;根据《2016年中国饲料和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调查报告》(周建川等),呕吐毒素在小麦和麸皮中的检出率为100%,超标率达83.12%,平均值为2657.81μg/kg,最高值为8324.60μg/kg。如何处理含呕吐毒素的小麦并进行有效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物理吸附、化学杀菌及生物降解等方法进行农作物真菌毒素的去除。物理吸附可以将真菌毒素有效地吸附在吸附剂内,但是毒素无法被分解去除;化学杀菌主要通过喷洒杀菌剂杀灭相应的真菌,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量使用极易出现耐药菌;生物降解已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真菌毒素削减技术之一,具有高效、无毒、环保、安全和专一等优点,但是由于需要处理的粮食及其副产物的数量十分庞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分解能力较弱,影响了实际的降解效果。
近年来,众多新兴的真菌毒素削减技术应运而生。CN 106509590 A公开了一种生物降解饲料中呕吐毒素的脱毒剂及其制备工艺,该脱毒剂包括膨润土、免疫多糖、自由基清除剂和枯草芽孢杆菌粉剂,对呕吐毒素的降解率高达95%以上,且产品中添加免疫多糖和自由基清除剂,能够起到保肝护肝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然而,该发明所述的脱毒剂仅适用于小麦麸皮的脱毒,不适用于被呕吐毒素污染的面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瑞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瑞思威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64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