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回气管组件及制作和拆卸方法及制冷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61966.0 | 申请日: | 2017-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61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易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易铭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25B4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699 天津市静***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气管 组件 制作 拆卸 方法 制冷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冷、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回气管组件及制作和拆卸方法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与换热行业的回气管管路多为金属管,其中铜管和铝管在行中应用最多;回气管在冰箱制冷系统中一般和毛细管固定在一起使用,常用的铜管回气管和铜毛细管之间的固定方式为锡焊焊接,如图20,通过锡焊的方式将回气管和毛细管链接在一起,起到提高回气管和毛细管之间热传递效果及固定毛细管的作用,采用锡焊连接,虽然避免毛细管发生脱落,如果是点焊,回气管和毛细管之间还存在接触面积较小的缺陷;如果是满焊,毛细管易发生损伤,而且操作难度大、成本高。
针对铝回气管和毛细管的另一种固定方式为铝箔胶带3包裹,如图21,回气管路和毛细管之间基本都是线接触,回气管和毛细管之间接触面积太少,热传递效果较小;另外,还有为了增大回气管和毛细管的接触面积,在回气管的外壁设置有毛细管容纳槽,例如专利号CN201520754730.0,然后利用铝箔、胶带缠绕固定方式固定;铝箔、胶带缠绕固定方式长期使用后,毛细管易发生脱落。
也有采用热缩管4套接的方式,如图22,虽然避免毛细管发生脱落,但是增加了材料成本,
回气管和毛细管之间的接触面积是他们二者之间热传递的瓶颈所在,因此增加回气管和毛细管的接触面积是提高二者热交换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制冷行业中的一难题,同时解决在不采用第三种材料就可以实现两者的固定,节省成本,也是制冷行业中的另一难题。
如果能出现一种回气管管路结构,能够不需要第三种材料固定,又能最大限度的增加接触面积,同时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而且便于后期检修和维护,降低成本,将是该行业中理想的热交换管路结构,因此,行业中急需出现这种换热管路结构,来解决此行业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最大限度的增大和毛细管的接触面积,又不需要增加第三种材料来固定回气管和毛细管,节省成本,维修方便的高效回气管组件及制作和拆卸方法及制冷设备。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效回气管组件,包括回气管和毛细管,所述回气管和毛细管均为连续的具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的连续管路,其特征在于:回气管的外壁圆周方向至少设有一个向回气管中心方向凹陷的毛细管容纳槽;所述毛细管放置在毛管容纳槽内,毛细管的外壁与毛细管容纳槽的内壁贴合;所述毛细管容纳槽的一侧或两侧槽口处设有约束毛细管与毛细管容纳槽内壁贴合,且防止毛细管脱离毛细管容纳槽的约束部。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毛细管容纳槽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结构,毛细管容纳槽的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毛细管的外径。
所述毛细管容纳槽的截面形状为U型结构,U型毛细管容纳槽的底部内径等于或略大于毛细管的外径,U型槽口的等于或略小于毛细管的外径。
在毛细管容纳槽的一侧槽口设有约束部,所述的约束部为翅片翼,所述翅片翼与回气管一体成型,所述翅片翼依翅片翼的根部为支点向毛细管容纳槽内放置的毛细管方向折合,折合后翅片翼的内壁包裹在裸露在毛细管容纳槽外部的毛细管的外壁上,翅片翼的外自由端搭接在毛细管容纳槽的另一侧槽口上。
所述翅片翼的自由端设有与毛细管容纳槽口咬合的止锁部。
所述毛细管容纳槽的两侧槽口均设有约束部,所述的约束部为翅片翼,所述翅片翼与回气管一体成型,两侧的翅片翼分别依翅片翼的根部为支点向毛细管容纳槽内放置的毛细管方向折合,折合后两个翅片翼交错重叠,两个翅片翼中其中一个翅片翼的内壁包裹在裸露在毛细管容纳槽外部的毛细管的外壁上,另外一个翅片翼包裹在内侧翅片翼的外侧。
所述毛细管容纳槽的两侧槽口均设有约束部,所述的约束部为翅片翼,所述翅片翼与回气管一体成型,两侧的翅片翼分别依翅片翼的根部为支点向毛细管容纳槽内放置的毛细管方向折合,折合后两个翅片翼交错重叠,两个翅片翼的内壁均包裹在裸露在毛细管容纳槽外部的毛细管的外壁上,两个翅片翼中其中一个翅片翼的外自由端设有止口,所述止口的深度等于或者略大于另一翅片翼外自由端的厚度,折合重叠时带止口的翅片翼的外自由端位于不带止口的翅片翼的外自由端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易铭,未经刘易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619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冷凝系统、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下一篇: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