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改善行驶性能的具有连续可变特性的液力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50298.1 | 申请日: | 2017-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46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金承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13/10 | 分类号: | F16F13/10;F16F13/26;F16F13/30;B60K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赵赫;李新娜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改善 行驶 性能 具有 连续 可变 特性 支座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改善行驶性能的具有连续可变特性的液力支座,其中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安装在上流体腔和下流体腔之间。液力支座包括:芯部,具有与发动机接合并且插入至芯部的中央部分的中央螺栓;橡胶构件,形成在芯部的外周表面上;芯部和橡胶构件设置在支架外壳中;上流体腔和下流体腔;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安装在上流体腔和下流体腔之间,以通过电流变化连续地打开和关闭流动路径。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9月1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17-0111999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改善行驶性能的具有连续可变特性的液力支座,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改善行驶性能的具有连续可变特性的液力支座,其中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安装在上流体腔和下流体腔之间。
背景技术
近来,为了根据行驶条件来改变车辆的特性,已经开发了各种类型的发动机支座,诸如半主动式支座、主动式支座等。其中,已经开发出具有如下结构的磁流变液力(MRF)支座:MR流体被施加到与普通液压式支座相似结构的内部,并且流体的剪切应力根据施加到流体的磁场的强度而变化。因此,安装特性可以被改变,并且因此噪音、振动和不平顺性(NVH)以及SS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与普通半主动式支座相比,上述MRF支座的优点在于MRF支座的特性可以与输入到MRF支座的电流强度成比例地连续变化。由于半主动式支座被构造成使得其特性通过分步法来实现,且主动式支座不是适于提高其动态特性的系统,所以这些支座都难以改善SS性能。
此外,MRF支座可持续地察觉到动态特性以调整这种动态特性,因此,不会检测到车辆中的振动(冲击)的变化。然而,因为MRF支座比普通主动式支座更昂贵,所以MRF支座很大的缺点是成本高。因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液力支座,该液力支座根据行驶状况具有连续可变特性,并且具有与半主动式支座相当的成本。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改善行驶性能的具有连续可变特性的液力支座,其中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安装在上流体腔和下流体腔之间,以便保持常规MRF支座的优点诸如连续支座特性变化和动态特性上升的可变性,并具有与常规MRF支座相同的特性。
本发明待实现的技术目的不限于上面提到的技术目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以下给出的描述中清楚地理解其它目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用于改善行驶性能的具有连续可变特性的液力支座可以包括:芯部,具有与发动机接合并且插入至芯部的中央部分的中央螺栓;橡胶构件,形成在芯部的外周表面上,芯部和橡胶构件设置在支架外壳中;上流体腔,与芯部和橡胶构件接触以密封上流体腔中的流体;下流体腔,设置在上流体腔的下方以密封下流体腔中的流体;以及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安装在上流体腔和下流体腔之间,以通过电流变化连续地打开和关闭流动路径。
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可以包括:轭部(yoke),具有主体,该主体具有敞开的上表面和形成在主体中的容纳空间,和线圈固定板,该线圈固定板设置在容纳空间的下部区域中并且具有缠绕在线圈固定板上的线圈;以及柱塞,安装在轭部的容纳空间(例如,空腔)内,具有多个流体孔径并且被配置成通过线圈的磁力在容纳空间内竖直地移动。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其它优点,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改善行驶性能的具有连续可变特性的液力支座的截面图,并且示出在其中安装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的状态;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的立体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自动流体打开和关闭单元的轭部的立体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5029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