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T验证安全性的背俞穴一次性直刺针灸针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18279.0 | 申请日: | 201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14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杨贤海;王荣华;夏德尧;柴进华;石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荆门市中医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448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t 验证 安全性 背俞穴 一次性 刺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针灸器材发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CT验证安全性的背俞穴一次性直刺针灸针。
背景技术
《灵枢·背腧第五十一篇》记载:背俞穴“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各版本的教科书均规定:12胸椎以上的背俞穴必须“向脊柱方向斜刺”。因此,历来医家使用背俞穴,主要是担心针刺背俞穴引起内脏损伤,故常不采用针刺,更不可能采用直刺。事实上,针刺背俞穴发生意外,伤及内脏,主要在于不恰当的针刺深度,由此强调斜刺,则又偏离了正确的穴位,影响疗效。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现今针刺背俞穴均采取斜刺,即俞穴定位为棘突下旁开1.5寸位置向脊柱方向斜刺,这样的针刺方式,偏离了背俞穴的正确位置,影响疗效。或担心针刺背俞穴不安全而放弃针刺,这样背俞穴良好的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不易发挥,亦影响疗效。如何解决针刺背俞穴的安全性,关键是把握针刺的深度,刺激方式,和手法等技巧的综合运用。就针具而言,现有的一次性撳针,其针体长度不超过2mm,为皮内针,对背俞穴探查到的结节一般位于皮下筋膜层,皮内针刺激不到,因此,对背俞穴所主治的病症治疗作用就不明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CT验证安全性的背俞穴一次性直刺针灸针。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1.从临床实际出发,解决了直刺背俞穴的安全性问题,本发明借助CT定位,选择男女志愿者各20例,通过测定得气后的针刺深度,验证背俞穴直刺法的安全性。观察到背俞穴在直刺约5mm--15mm之间有得气感,此时操作者感觉手下沉紧,或者有跳动感,患者有酸麻胀感或放电感,这个深度与李亚东等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的研究(直刺背俞深度从28.37±4.96mm--46.69±3.40mm之间不等)和闫禹竹等研究膈俞穴直刺深度(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的直刺安全深度为40.3±5.1mm,右侧为41.1±6.7mm,女性组左侧膈俞穴的直刺安全深度为29.9±5.4mm,右侧为31.6±7.1mm)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本发明观察到背俞穴直刺得气时的深度明显小于前述两种研究结果给出的针刺深度。2004年以来,背俞穴直刺技术已经过数千例临床实践,未发生针刺安全事故。如图显示CT定位下直刺背俞穴得气后安全深度:
2.在验证背俞穴直刺安全性的前提下,总结出背俞穴针罐疗法。包括以下步骤:患者取俯卧体位,全身放松,操作者精力集中;操作者用押手探查穴位,探寻背俞穴敏感点;选择0.25×40mm(手小巧的操作者可以采用0.25×25mm)规格的一次性针灸针;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医者感觉针下沉紧,少数有针体抖动感,同时患者感觉酸麻胀痛或麻电感,即为得气;当进针深度5-15mm时,患者一般有较好的得气感,此时停止进针,行滞针手法,以保持针感;为了增强直刺背俞穴的效果,可以在背俞穴直刺得气后,行滞针手法,保持针感的情况下,在针上加拔火罐,与针同留15分钟。这种针上加拔火罐的方法,称为背俞穴针罐疗法。
3.基于上述背俞穴直刺安全深度,发明一种基于CT验证安全性的背俞穴一次性直刺针灸针。其针体长度以背俞穴直刺安全深度的最小值5mm为标准,根据患者体型,设计为大中小三个型号,针体长度分别为12mm、8mm、5mm,针体直径统一为0.25mm;将针柄端弯曲成与针体垂直的类似图钉尾端的形状,操作时将针锋按压进穴位,图钉状尾部正好平皮肤,用敷贴胶布固定,可以保留24-48小时;该针采用一次性针灸针材料制作加环氧乙烷灭菌后,真空包装,批量生产;综上特点,这种针灸针就成为一次性基于CT验证安全性的背俞穴一次性直刺针灸针。由于该针具所刺激的部位达到筋膜层,可以称该针为“筋膜针”,也可以用于身体的四肢非关节部位。
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传统的背俞穴针刺遵从《内经》“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和教科书12胸椎以上背俞穴“平刺或向脊柱方向斜刺”的原则,背俞穴直刺法与传统的斜刺法相比有以下特点:传统的斜刺背俞穴虽然可以避免针刺意外,但针感差,容易偏离穴位,影响疗效;本发明采用直刺背俞穴,通过验证其安全性,避免了针刺意外,且针感强,疗效好。所采用的背俞穴直刺针灸针“筋膜针”,恰好针刺背俞穴的探查到的病理性结节,同时固定于穴位,不影响活动,便于长时间留针。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既可治疗背腰部局部病变,又可治疗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内科、妇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且免于服药,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尤其适用于长期用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宜服药的患者;适应症明确,操作简便易学,治疗条件不受设备限制,适合基层社区推广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荆门市中医医院,未经荆门市中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182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艾条燃烧可调的艾灸按摩棒
- 下一篇:一种具有提示功能智能药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