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净化方法以及空气净化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06721.8 | 申请日: | 2017-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8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姜相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相宇;王淇民;彭昱涵;王子泰;陈昱彤;刘子睿 |
主分类号: | B01D46/24 | 分类号: | B01D46/24;B01D4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徐丽维 |
地址: | 10019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净化 方法 以及 空气 净化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方法,包括设置封闭空腔,在该空腔内竖直设置空气过滤体,空气过滤体为底部封端的中空结构且上端密封连通至所述空腔外设置的引风装置处;封闭空腔的下部设置进风口;通过引风装置使空气过滤体内的空气向上流动,继而空气过滤体内部处于负压状态,以使空腔外部空气自进风口进入后上升冲到封闭空腔顶部受阻向下,形成的气流涌动向空气过滤体内渗透以进行净化;在引风装置的出风端设置网状的通风分流罩,以使引风装置引导出的空气气流被通风分流罩进行分流后向外部环境逸散。本发明方法,摒弃传感器以及多级滤芯结构,通过合理布置结构,对气流进行多次合理引导和分流以提高对空气的净化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空气净化方法以及实施该方法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由于北方外部空气中PM2.5和其他不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的化合物的增加,对人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中的重大影响。室内空间作为正常生活的必须空间,如何保证室内的空气质量已经是保证正常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为解决室内空气质量的问题,各种空气净化器应运而生,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形形色色的空气净化装置;
从使用材料上,以塑料产品居多,塑料外壳比金属外壳老化的更快,会产生变色等问题影响外观;由于塑料产品本身强度比较弱,在外力作用下更容易损坏,影响使用;
在采用的工作电压方面,有些空气净化产品出于成本的考虑,采用非安全电压系统,如220V交流供电,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
各种空气净化装置以智能空气净化装置居多,通过传感器检测空气中的PM2.5和TVOC,甲醛或氧气的含量,并根据数值的高低对风扇进行随机控制工作的转速,是空气经过滤芯循环,以达到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作用,实现空气净化;其中,a.由于氧气传感器的价格太高,并且单台空气净化装置智能进行空气的过滤净化,无法实现由外部环境给室内自动进行氧气的补给,所以实际根本没有任何安装的必要。b.而PM2.5传感器基本是激光原理对采样的空气进行辨别分析,由于空气中粒子分布不均匀,对空气中的检测存在不确定性,所以长期开机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c.甲醛和TVOC传感器,主要检测空气中的挥发性物质和甲醛的含量,由于这些物质在室内装修所用材料中可能长期存在,所以对空气中的这些物质进行过滤是有必要的,对人体的健康也是有益处的。过滤以上物质,均需要滤芯材质和功能的支持,但是由于从正常人的使用方法和需求的角度,一般不会准备两套或多套滤芯以应对不同污染物质的过滤。
综述,上述现有的空气净化装置结构较为复杂、包含较多不必要的结构,使得成本较高。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空气净化方法,通过简单合理的结构设计对气流进行多次引导以提高空气净化效果;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实施该方法的一种空气净化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空气净化方法,包括
设置封闭空腔,在该空腔内竖直设置空气过滤体,空气过滤体为底部封端的中空结构且上端密封连通至所述空腔外设置的引风装置处;封闭空腔的下部设置进风口;通过引风装置使空气过滤体内的空气向上流动,继而空气过滤体内部处于负压状态,以使空腔外部空气自进风口进入后上升冲到封闭空腔顶部受阻向下,形成的气流涌动向空气过滤体内渗透以进行净化,进入空气过滤体的空气也在引风装置的作用下向上流动;
在引风装置的出风端设置网状的通风分流罩,以使引风装置引导出的空气气流被通风分流罩进行分流后向外部环境逸散;
引风装置通过电源模块供电,通过多档位控制开关控制引风气量。
进一步的,上述空气净化方法中: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相宇;王淇民;彭昱涵;王子泰;陈昱彤;刘子睿,未经姜相宇;王淇民;彭昱涵;王子泰;陈昱彤;刘子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2067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