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55807.2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2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刘阳;朱爱臣;马丽霞;王宪朋;董浩;吴倩倩;李俊起;王传栋;王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药学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L17/12 | 分类号: | A61L17/12 |
代理公司: |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8 | 代理人: | 宋永丽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吸收 结扎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5%~50%;本发明的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用以后不会造成组织粘连、梗塞、败血症等现象,在降解过程中,由于纳米短纤维的聚酯材料如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的水解比较快,一般在30天后会在结扎夹的内部形成区域酸性环境,加速基础材料的降解,将基础材料的吸收时间由原来的180天大幅缩短为90天,并且无异物不良反应的产生,能够满足医用材料的临床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丝线结扎,适用于腹腔镜手术的一次性结扎夹操作更加方准确、高效,临床有效性得到认可,并因其适用范围广、用量大、附加值高,受到国内外企业及研究人员广泛关注。目前,结扎夹根据材质主要分为金属夹、不可吸收塑料夹和可吸收结扎夹。
金属夹操作简便、力学性能优异,临床应用广泛,但因其金属特性,存在以下不足:干扰影像学检查,MRI和CT有伪影和偏转;术中使用电凝器时,有导电损伤组织风险;刚性结构,结扎范围较窄。在此基础上,人们研发了不可吸收塑料结扎夹,材质以POM等为主,如Hemolok结扎夹等,这虽然解决了部分不足,但不可吸收塑料夹与金属夹共同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在完成结扎作用后,结扎夹反而成为一种异物,其在体内永久留存,虽然被组织包覆,但仍可能游走至一些重要的血管、神经部位引发炎症反应,甚至导致组织粘连、梗塞、败血症等,相关文献多有报道,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用材料学的发展,完全可吸收结扎夹应运而生。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可加工性,成为可吸收结扎夹的首选原料,如:美国强生安舒栓TM等,但由于其力学强度和模量的影响,结扎夹闭合力较弱,FDA不良事件报告显示,不同型号的强生可吸收结扎夹产品均出现过闭合失灵现象。此外,管腔组织愈合时间仅2周,而所有上市的可吸收结扎夹,如美国强生安舒栓TM、美国泰科Lapro-ClipTM和杭州圣石速丰,完全降解均需180天以上,仍有较长的术后风险期,如炎症、粘连等,为患者康复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该结扎夹采用的材料由基础材料和纳米短纤维组成,纳米短纤维保持结晶形态均匀分散于基础材料中,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5%~50%;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或聚己内酯;所述纳米短纤维为聚酯材料,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纳米短纤维的直径为300~500nm,长度为20~50μm。
优选的,纳米短纤维为高结晶性纳米短纤维,其中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乙交酯时,其结晶度为80~90%,取向因子为0.90~0.95;当纳米短纤维为聚丙交酯时,其结晶度为70~80%,取向因子为0.65~0.75。
优选的,所述基础材料为聚对二氧环己酮。
优选的,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
优选的,纳米短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增强型可吸收结扎夹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酯材料在100℃下真空干燥24h,在氮气保护下,置于纺丝装置螺杆中熔融,在电压8~30KV下,以恒定速度挤出喷丝,漩涡冷却液槽接收后得到直径1~10μm的聚酯纤维束;所述聚酯材料为聚乙交酯或聚丙交酯;
②在氮气保护下,将步骤①所得聚酯纤维束经过两次热拉伸,每次拉伸倍数为5~8倍,得到直径300~500nm的纳米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药学科学院,未经山东省药学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558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细机械装置
- 下一篇:可显影羧基改性聚乙烯醇微球栓塞剂及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