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在处理富磷污水中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66945.3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4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卢梅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梅雅 |
主分类号: | C12P39/00 | 分类号: | C12P39/00;C12P1/04;C12P1/02;C02F3/34;C12R1/785;C12R1/885;C12R1/66;C12R1/80;C12R1/845;C12R1/465;C12R1/145;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陈龙 |
地址: | 3221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生物 絮凝 及其 处理 污水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在处理富磷污水中的应用。该微生物絮凝剂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1)在粗纤维原料中接种产絮菌,制成一级发酵基质,进行好氧发酵,获得一级发酵物;(2)在一级发酵物中接种解纤维梭菌ATCC35319,进行厌氧发酵,获得二级发酵物;(3)待二级发酵物的含水量降至20~30%后,接种粘细菌,制成三级发酵基质;(4)进行好氧发酵,获得三级发酵物;(5)利用乙酸乙酯对三级发酵物进行浸提,获得所述微生物絮凝剂;所述产絮菌包括黑曲霉CGMCC3.3289和小链霉菌CGMCC4.5927。本发明采用产絮菌‑巴氏梭菌‑粘细菌对粗纤维原料依次发酵,获得的絮凝剂具有优良的除磷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富磷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絮凝剂及其在处理富磷污水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但要求取出COD和SS,而且对除磷和脱氮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农村,因环境意识淡薄,因贪图便宜而使用富磷洗衣粉的还大有人在,这就导致农村河水的磷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
污水除磷技术可以分为生物除磷和化学除磷两类。其中,生物除磷的本质是通过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过量摄取废水中的磷并积聚在细胞内,然后作为剩余污泥排出。通常认为生物除磷系统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但处理效果不稳定,聚磷菌本身存在固定的生长周期,很难实现长时间稳定达标排放,尤其是进水磷酸盐浓度较高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而化学除磷则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磷酸盐以化学沉淀形式从污水中分离出来。化学除磷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控制药剂投加量来控制除磷效果,但化学药剂通常费用较高,限制了它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生物絮凝剂,该微生物絮凝剂具有优异的除磷效果。
一种微生物絮凝剂,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在粗纤维原料中接种产絮菌,制成含水量为50~70%,pH为3~6的一级发酵基质,进行好氧发酵,获得一级发酵物;
(2)在一级发酵物中接种解纤维梭菌(Clostridium cellulolyticum)ATCC35319,进行厌氧发酵,获得二级发酵物;
(3)待所述二级发酵物的含水量降至20~30%后,在二级发酵物中接种粘细菌,制成含水量在40%以下、pH为6~8的三级发酵基质;
(4)进行好氧发酵,获得三级发酵物;
(5)利用乙酸乙酯对三级发酵物进行浸提,取浸提液,过滤取清液,干燥,获得所述微生物絮凝剂;
所述产絮菌包括:
①:日内瓦毛霉(Mucor genevensis)CGMCC 3.4901、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CGMCC 3.3711、环带曲霉(Aspergillus zonatus)CGMCC3.4469、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GMCC3.3289、束型青霉(Penicillium isariiforme)CGMCC3.4025和米根霉(Rhizopus oryzae)CGMCC 3.5818中的至少一种;
以及②:孢淡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spororaveus)CGMCC4.5873、小链霉菌(Streptomyces parvus)CGMCC4.5927和藤黄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uteogriseus)CGMCC4.2001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利用第①组的真菌和第②组的放线菌协同配合对粗纤维原料进行生物转化,生成具有絮凝除磷效果的代谢物,本发明所列的两组微生物之间不存在拮抗作用,各自所产生的代谢物之间还可能存在协同增效,使本发明的微生物絮凝剂具有更好的除磷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梅雅,未经卢梅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669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