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汽车真空系统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的制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7276.9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20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徐波;干为民;房汝建;张亚峰;王祥志;梁朝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T13/50 | 分类号: | B60T13/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1303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汽车 真空 系统 制动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汽车真空系统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及其制动方法,属于车辆制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汽车真空系统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及其制动方法,利用汽车真空系统和弹簧配合,通过气缸和液压缸的有机组合,使汽车驻车后,真空系统关闭,通过弹簧作用实现车辆自动驻车制动,并且在车辆启动时,汽车真空系统工作,驻车制动在真空系统作用下解除,完全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及行车制动操作;该汽车驻车制动装置与汽车行车制动装置共用一套真空系统,当汽车的真空系统出现故障,真空度降低,刹车可能失效时,弹簧自动回位,从而把车辆刹死,杜绝了刹车失灵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廉、适用性强、加装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驻车制动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汽车真空系统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的制动方法。
背景技术
驻车制动,也常称作手刹(个别也有用脚操作的,如别克GL8),或者自动档中的停车档,用于锁住传动轴或者后轮。它的作用就是在停车时,给汽车一个阻力,使汽车不溜车。驻车制动有不同的类型,如上述用手或用脚操作的机械机构。另外,高级车也逐渐采用电子控制的驻车系统,俗称电子手刹。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手制动的应用逐渐减少,原因是手制动的驻车制动力靠的是人手的拉力,制动效果不是很好,对于一些体力较差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拉不动手刹的现象,因此中高端乘用车逐渐采用电子手刹代替了机械手刹,大型商用车使用气压驱动的弹簧驻车制动。目前只有一些中低端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还在使用手制动,原因在于低端乘用车追求低价格,轻型商用车没有压缩空气,无法使用气压驱动的弹簧驻车制动。另外,普通汽车用后轮制动器兼做驻车制动器时,由于要在后轮上加装一些零件,造成后轮的质量增加,从而增加后轮的非簧载质量,降低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由此,亟需设计一种操作更加方便、成本更加低廉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来代替传统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以克服机械手刹需要较大操作力、电子手刹成本较高等不足。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汽车驻车制动装置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汽车真空系统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的制动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利用汽车真空系统和弹簧配合,通过气缸和液压缸的有机组合,使汽车驻车后,真空系统关闭,通过弹簧作用实现车辆自动驻车制动,并且在车辆启动时,汽车真空系统工作,驻车制动在真空系统作用下解除,完全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及行车制动操作;另外,该汽车驻车制动装置与汽车行车制动装置共用一套真空系统,当汽车的真空系统出现故障,真空度降低,刹车可能失效时,弹簧自动回位,从而把车辆刹死,杜绝了刹车失灵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具有操作方便、成本低廉、适用性强、加装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汽车真空系统的汽车驻车制动装置,包括气缸和液压缸,所述的气缸包括气缸筒和设于气缸筒内的气缸活塞,所述的液压缸包括液压缸筒、设于液压缸筒内的液压缸活塞以及连接液压缸活塞与气缸活塞的活塞杆,所述的气缸筒的无杆腔内设有推动气缸活塞的弹簧,且气缸筒的无杆腔设有用于连接真空系统的真空泵接口,所述的气缸筒的有杆腔为开放式腔体;所述的液压缸筒的有杆腔中部设有用于连接制动总泵的制动总泵接口,液压缸筒的无杆腔设有用于连接制动分泵的制动分泵接口,所述的液压缸活塞上还设有允许液压缸筒的有杆腔向液压缸筒的无杆腔单向导通的单向阀,且液压缸活塞向液压缸筒的有杆腔方向移动到最大位置时越过制动总泵接口。
更进一步地,该汽车驻车制动装置与汽车行车制动装置共用一套真空系统。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气缸筒的有杆腔通过连通大气的通气孔形成开放式腔体。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真空泵接口与真空系统之间还设有两位三通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工学院,未经常州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72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