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真空工作台及采用真空工作台的激光打标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66072.5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56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大源;尹德成;张一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6/362 | 分类号: | B23K26/362;B23K26/7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高霖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真空 工作台 采用 激光 打标机 | ||
本发明是一种真空工作台及激光打标机,该真空工作台包括负压动力源、与负压动力源相连通的至少一个真空保护器、通过导气槽与各所述真空保护器相连通的集成气路板和紧密贴合设置在集成气路板上表面上的工作板,在工作板上分组设置有与对应的导气槽相匹配的吸盘孔。该激光打标机包括上述真空工作台。本发明减少了使用压板装夹时边料的浪费现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件材料的购置成本,大大提高了工件的打标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工作台及采用真空工作台的激光打标机。
背景技术
激光打标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激光对工件进行局部照射,使工件表层材料汽化或者发生颜色变化,从而留下永久性标记的一种打标方法。在对铭牌、标牌类工件进行激光打标前,为了保证加工精度要求,首先需要对工件进行装夹定位。
现有技术中,激光打标机的激光覆盖区域都比较小,对于打标区域较大的工件,当激光对当前工作区域加工完成后,需要人工将工件进行移位,并在移位后的新的打标区域再次进行激光加工。这种加工方式每次只能对工件上的一个区域进行打标加工,在上一次打标加工完成后,只能通过人工将工件移动至下一待加工区域,并重新进行装夹定位,以进行下一次打标加工过程。
针对上述激光打标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定位装夹的问题,有些企业采用为现有激光打标机配备X-Y移动平台的方法,实现了工件相对于激光头的自动移位。当激光打标机完成工件当前区域内的打标加工后,通过X-Y移动平台,即可使工件自动向前进给预先设定好的距离,使激光打标机能够在新的工作区域内再次进行打标加工。这种配备了X-Y移动平台的激光打标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件的自动打标需求,但是,由于X-Y移动平台对工件的装夹定位是通过平台上的压板实现的,这种装夹方式需要在工件上预留边料,不仅造成了工件材料的大量浪费,而且还需要后续工序对上述边料进行去除处理,增加了加工工序,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此外,由于激光打标过程会使工件受热而出现热变形现象,因而在对一些尺寸较大的薄板零件进行装夹定位时,采用压板进行装夹的方式会造成工件中间起鼓,致使打印标识走样,从而降低打标的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工作台及采用真空工作台的激光打标机,以解决现有激光打标机装夹定位方式浪费工件材料且加工效率较低下的技术问题。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公开的一个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真空工作台,包括:
负压动力源10,用于为所述真空工作台提供负压动力。
至少一个真空保护器40,至少一个所述真空保护器40包括与所述负压动力源10相连通的单向节流阀401,至少一个所述真空保护器40通过气管与所述负压动力源10相连通。
汇流板30,真空保护器40安装在汇流板30上,汇流板上设有与真空保护器40数量相等的汇流孔,以及一个主气孔,在汇流板内,各个汇流孔相互联通,并与主气孔联通,负压动力源10通过气管20连接至汇流板30的主气孔。
集成气路板50,所述集成气路板50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真空保护器40数量相匹配的导气槽501,各所述导气槽501与对应的所述真空保护器40相连通。
工作板70,所述工作板70紧密贴合在所述集成气路板50的上表面上,在所述工作板7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吸盘孔701,所述吸盘孔701分组匹配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导气槽501的上方,用于吸附工件80。
其特征在于,每个真空保护器40还包括一个和所述导气槽501相连的过滤器402,用于过滤气路中的灰尘。
其特征在于,吸盘孔701为吸盘沉孔与定位螺纹孔的组合,吸盘沉孔设置在工作板表面,沉孔的截面面积大于螺纹孔的截面,定位螺纹孔设置在吸盘沉孔内,与吸盘沉孔贯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60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