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古油水界面识别方法及其在重建原油充注历史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72132.2 | 申请日: | 2017-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98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可禹;武鲁亚;庞雄奇;刘建良;杨鹏;葸克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1N27/62 | 分类号: | G01N27/62;G01N1/28;G01N1/34;G01N1/44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栾瑜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水 界面 识别 方法 及其 重建 原油 历史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油气藏古油水界面识别方法及其在重建原油充注历史中的应用,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油气藏的古油水界面,以便于重建原油充注历史。该油气藏古油水界面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研究区内单井中储层目的层系的不同深度位置进行取样,得到储层样品,记录取样点对应的深度;获取储层样品颗粒表面的吸附烃萃取物,测定所述吸附烃萃取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根据取样点深度和对应的储层样品颗粒表面吸附烃的微量元素含量数据,绘制微量元素含量随深度的分布剖面图;根据所述分布剖面图,沿取样点深度由深至浅方向,识别图中微量元素含量开始并持续偏离基线时的拐点,该拐点对应的深度为油气藏古油水界面的深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尤其涉及元素地球化学(油气成藏)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气藏古油水界面识别方法及其在重建原油充注历史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油气成藏历史研究是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原油充注历史的研究,结合充注期源岩演化和构造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相关油藏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控制因素,为更好地预测该时期油气藏的位置和性质提供帮助。油气藏油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的调整、改造及破坏的历史。通过恢复油气藏在地质历史时期古油水界面位置,可以确定油气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的调整过程,帮助认识油气藏形成和分布规律,为油气藏成藏特征研究奠定基础。
目前,确定油气藏古油水界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油包裹体丰度分析法,识别古油层、古运移通道;另一种是采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QGF、QGF-E等)识别古油柱、古、今油水界面,进而推演原油充注历史。其中,油气包裹体丰度分析的常用方法是:在荧光显微镜下对薄片中烃类包裹体进行识别和统计,采用GOI(碎屑岩中含油包裹体颗粒所占比例)和FOI(碳酸盐岩中油包裹体比例)技术估计油气包裹体丰度。然而,这种方法属于劳动密集型方法,需要有鉴定包裹体的专业技能,人为因素大,且观察统计的范围有限,难以反映储层全貌。储层定量荧光技术(QGF-E)是基于有机分子(如芳香烃、极性有机化合物和沥青)的探测,在某些情况下(如深层、古老油气藏)有机分子可能遭受破坏(如高温下油的二次裂解),导致无法识别油水界面或识别不准确,使该方法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快速、简便且更为准确的油气藏古油水界面识别方法,以便于快速准确地重建原油充注历史,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油气藏古油水界面识别方法及其在重建原油充注历史中的应用,能够快速、简便、经济、准确地识别油气藏古油水界面,以便于重建原油充注历史。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出一种油气藏古油水界面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对研究区内单井中储层目的层系的不同深度位置进行取样,得到储层样品,记录取样点对应的深度;
获取储层样品颗粒表面的吸附烃萃取物,测定所述吸附烃萃取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根据取样点深度和对应的储层样品颗粒表面吸附烃的微量元素含量数据,绘制微量元素含量随深度的分布剖面图;
根据所述分布剖面图,沿取样点深度由深至浅方向,识别图中微量元素含量开始并持续偏离基线时的拐点,该拐点对应的深度为油气藏古油水界面的深度。
作为优选,储层样品的取样位置从储层目的层系顶部延伸至下方已知水层的中段,取样点的间隔距离为5-10m。
作为优选,所述储层样品为储层的岩心样品或者岩屑样品。
作为优选,获取储层样品颗粒表面吸附烃萃取物的具体步骤为:将储层样品破碎至单碎屑颗粒,采用二氯甲烷去除颗粒表面的游离烃,采用双氧水去除颗粒表面的粘土,将颗粒烘干,采用二氯甲烷萃取颗粒表面的吸附烃,得到吸附烃萃取液,将所述吸附烃萃取液中的二氯甲烷蒸发后得到吸附烃萃取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721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反接保护功能的逆变电源
- 下一篇:一种串联型正反螺旋定子直线超声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