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升无人机着陆缓冲性能的起落架板簧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9688.7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44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4 |
发明(设计)人: | 穆斯塔法·埃萨;薛璞;钟准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5/62 | 分类号: | B64C25/62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陈星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提升 无人机 着陆 缓冲 性能 起落架 结构 | ||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提升无人机着陆缓冲性能的起落架板簧结构,由主簧片和副簧片组成;主簧片弹性方向两臂上侧分别具有挡块;副簧片弹性方向两端具有上翻的空心卡件;副簧片处于主簧片下侧,且副簧片弹性方向两端的空心卡件套在主簧片弹性方向两臂上,且均处于主簧片弹性方向两臂上侧挡块的外侧;当副簧片空心卡件套在主簧片弹性方向两臂上,且主簧片和副簧片均处于自由状态时,副簧片空心卡件与同侧主簧片挡块之间有间隙。采用本发明的起落架在承受较低的冲击能量时,只有主簧片产生变形,在承受较高冲击能量时通过机械连接配合结构使两个簧片都产生变形,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小起落架的载荷峰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无人机起落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提升无人机着陆缓冲性能的起落架板簧结构。
背景技术
无人机在飞行时,起落架不参与承受全机的飞行载荷,但在最关键的起飞和着陆这两个阶段,尤其是着陆阶段,无人机的安全主要靠起落架来有效缓冲吸能。缓冲器是现代无人机起落架必备的通用部件,其功能是吸收无人机着陆和滑行期间的动能,其缓冲吸能的能力应使作用于无人机结构的过载减小到某一允许水平。无人机具有质量轻、速度低等特点,其起落架一般不可收放,由于板簧缓冲器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维护性好等特点,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的起落架上,这种起落架被称为板簧起落架。
现有的无人机采用传统的板簧结构作为起落架的缓冲器。传统的板簧结构所有的簧片都用U形螺栓夹紧,或者只有一个簧片,如图1所示,在工作时,板簧整体会同时变形,即使施加较小的动能,也会产生较高的作用力,如果应用在无人机起落架上,会使无人机承受较大的过载。经常承受较大的过载对无人机会有损害,为了使无人机承受的过载减小,需要板簧具有更好的缓冲性能,即板簧在承受相同的冲击能量时,产生更低的作用力。
发明内容
无人机在大多数降落情况下起落架只承受较低的动能(较小的质量/较低的速度),而经常产生较大的过载对无人机是有害的,因此此时更期望起落架对机身只产生较低的作用力。由于传统的板簧结构在工作时,板簧整体会同时变形,即使施加较小的冲击能量,板簧也会产生较高的作用力。针对该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提升无人机着陆缓冲性能的起落架板簧结构,能够防止所有簧片在施加较低动能的情况下同时变形,本发明提出的起落架板簧结构具有一片一片(逐级)反应变形的能力,以便在施加较低动能的情况下产生较小的反作用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一种用于提升无人机着陆缓冲性能的起落架板簧结构,具有主簧片,所述主簧片中部能够与无人机机身连接,主簧片弹性方向两端能够与无人机起落架轮胎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簧片弹性方向两臂上侧分别具有挡块;所述起落架板簧结构还具有副簧片,所述副簧片弹性方向两端具有上翻的空心卡件;所述副簧片处于主簧片下侧,且副簧片弹性方向两端的空心卡件套在主簧片弹性方向两臂上,且均处于主簧片弹性方向两臂上侧挡块的外侧;当副簧片空心卡件套在主簧片弹性方向两臂上,且主簧片和副簧片均处于自由状态时,副簧片空心卡件与同侧主簧片挡块之间有间隙。
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一种用于提升无人机着陆缓冲性能的起落架板簧结构,其特征在于:当主簧片受力向外展开时,副簧片空心卡件与同侧主簧片挡块之间的间隙能够变小直至副簧片空心卡件与同侧主簧片挡块接触;当副簧片空心卡件与同侧主簧片挡块接触后,副簧片和主簧片共同受力。
有益效果
大多数情况下无人机在着陆时,起落架只承受了较低的冲击能量(较小的质量/较低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降低无人机承受的过载,不期望起落架产生较大的载荷。本发明提出的新型的板簧结构利用新型的机械连接配合结构解决了这个问题。起落架在承受较低的冲击能量时,只有主簧片产生变形,在承受较高冲击能量时通过机械连接配合结构使两个簧片都产生变形,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小起落架的载荷峰值。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96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内撑外夹的两用夹紧装置
- 下一篇:新型调节阀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