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率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8401.4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29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6 |
发明(设计)人: | 内田修弘;中井基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
主分类号: | H02M7/00 | 分类号: | H02M7/00;H02M7/5387;H02M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苏琳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 模块 | ||
功率模块(3)包含多层电路基板(30)、以相互层叠配置的方式安装于多层电路基板(30)的第一三相逆变器(6)以及第二三相逆变器(7)。第一三相逆变器(6)的正极侧电源布线(71)与第二三相逆变器(7)的负极侧电源布线(102)以至少一部分在多层电路基板(30)的层叠方向上对置并且在其对置区间在这两个布线上电流向相互相反方向流动的方式配置。第一三相逆变器(6)的负极侧电源布线(72)与第二三相逆变器(7)的正极侧电源布线(101)以至少一部分在多层电路基板(30)的层叠方向上对置并且在其对置区间在这两个布线上电流向相互相反方向流动的方式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两个系统的三相逆变器的功率模块。
背景技术
作为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提出了具备具有两个系统的马达线圈的电动马达、与两个系统的马达线圈对应的两个系统的三相逆变器(驱动电路)、以及用于控制两个三相逆变器的控制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参照国际公开第2013/105225号公报。以下,将两个系统的马达线圈中的一方称为第一马达线圈,将另一方称为第二马达线圈。另外,以下,将两个系统的三相逆变器中的一方称为第一三相逆变器,将另一方称为第二三相逆变器。
在这样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控制装置例如包含电流指令值设定部、指令值分配部、用于驱动控制第一三相逆变器的第一控制部、以及用于控制第二三相逆变器的第二控制部。电流指令值设定部设定针对电动马达的电流指令值。指令值分配部将由电流指令值设定部设定的电流指令值分配给第一控制部以及第二控制部。指令值分配部例如将电流指令值各分配二分之一给第一控制部以及第二控制部。
第一控制部以在第一马达线圈流动的电流与由指令值分配部分配给第一控制部的电流指令值相等的方式,驱动控制第一三相逆变器。第二控制部以在第二马达线圈流动的电流与由指令值分配部分配给第二控制部的电流指令值相等的方式,驱动控制第二三相逆变器。
另外,提出了包含作为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用于独立地使左右的转向轮转向的左右的转向机构,并通过左右的转向马达独立地驱动左右的转向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参照日本特开2008-174160号公报、日本特开2015-20586号公报。这样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具备用于驱动左侧转向马达的第一三相逆变器(驱动电路)、用于驱动右侧转向马达的第二三相逆变器(驱动电路)、以及用于控制这些三相逆变器的控制装置。换句话说,该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也与上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相同,具备两个系统的三相逆变器。
在上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上述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中,在三相逆变器(驱动电路)流动大电流,所以在三相逆变器内的开关元件的开关时产生较大的浪涌电压。
发明内容
该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包含两个系统的三相逆变器且能够降低内部布线的电感的功率模块。
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功率模块包含:
具有第一主面和与上述第一主面相反侧的第二主面的多层电路基板;以及
相互以层叠配置的方式安装于上述多层电路基板,且具有第一U相上下臂、第一V相上下臂以及第一W相上下臂的第一三相逆变器及具有第二U相上下臂、第二V相上下臂以及第二W相上下臂的第二三相逆变器。
若分别将上述第一三相逆变器的正极侧电源布线以及负极侧电源布线作为第一正极侧电源布线以及第一负极侧电源布线,并分别将上述第二三相逆变器的正极侧电源布线以及负极侧电源布线作为第二正极侧电源布线以及第二负极侧电源布线,则上述第一正极侧电源布线与上述第二负极侧电源布线以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多层电路基板的层叠方向上对置并且在其对置区间在这两个布线上电流向相互相反方向流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负极侧电源布线与上述第二正极侧电源布线以至少一部分在上述多层电路基板的层叠方向上对置并且在其对置区间在这两个布线上电流向相互相反方向流动的方式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捷太格特,未经株式会社捷太格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84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