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编码嵌合寨卡病毒的DNA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67347.3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29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秦成峰;李晓峰;王洪江;董好龙;邓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40 | 分类号: | C12N15/40;C12N7/01;A61K39/12;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严政 |
地址: | 1000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编码序列 寨卡病毒 包膜 非编码区序列 氨基酸残基 编码嵌合 前体序列 嵌合病毒 羧基末端 膜蛋白 制备 生物工程领域 非结构蛋白 基因组RNA 衣壳蛋白 乙脑病毒 减毒株 感染 预防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领域,公开了一种编码嵌合寨卡病毒的DNA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DNA分子含有串联连接的5’非编码区序列、衣壳蛋白C的编码序列、膜蛋白前体序列、缺失了羧基末端三个氨基酸残基的包膜E蛋白α的编码序列、包膜E蛋白β的羧基末端三个氨基酸残基的编码序列、非结构蛋白NS的编码序列和3’非编码区序列,其中,所述膜蛋白前体序列和包膜E蛋白α的编码序列来源于寨卡病毒;其余序列来源于乙脑病毒减毒株。所述嵌合病毒的基因组RNA对应的cDNA序列与所述DNA分子的序列相同。本发明的DNA分子和/或嵌合病毒在预防寨卡病毒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领域,涉及一种编码嵌合寨卡病毒的DNA分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具体地,涉及一种DNA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嵌合病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在1947年从非洲乌干达地区的Zika森林里的猴体中首次分离获得的。2007年以前,仅在非洲和亚洲地区报告了十余个寨卡感染人的病例。但在2007和2013年,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Yap岛和太平洋东南部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相继出现大规模寨卡流行。2015年5月开始,巴西等美洲中南部国家和地区暴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寨卡疫情, WHO于2016年2月宣布此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止2016年11月,该病毒已波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先后报道了20多例输入性病例。新近的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该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症和格林巴利综合症密切相关,并能够通过性传播。寨卡病毒已经突破了我们关于虫媒黄病毒的固有认识,其独特的致病性和传播方式引起全球关注,WHO也因此将其再次列为2017年需重点关注的病原体之一。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可经蚊虫传播的黄病毒。黄病毒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包括许多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如黄热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登革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等。黄病毒基因组含有一个单一开放读码框,编码3种结构蛋白:衣壳蛋白、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及其前体(precursor,prM)及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和7种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黄病毒的抗原蛋白主要是包膜蛋白、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NS1。包膜E蛋白能诱导产生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prM蛋白见于未成熟的病毒颗粒,可能在病毒颗粒成熟过程中作为分子伴侣来协助包膜E蛋白的正确折叠。
疫苗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寨卡疫苗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先后有灭活疫苗、DNA疫苗和RNA疫苗完成临床前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灭活疫苗也于2016 年7月在美国进入临床试验。与上述疫苗相比,减毒活疫苗因其成本低,特别是能模拟真实病毒感染,进而刺激产生有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而成为目前最有效的疫苗形式,黄热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即是成功的范例。然而,用于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减毒活疫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的能够用于制备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减毒活疫苗的DNA分子与嵌合病毒及它们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DNA分子,该DNA分子含有串联连接的5’非编码区序列、衣壳蛋白C的编码序列、膜蛋白前体序列、缺失了羧基末端三个氨基酸残基的包膜E蛋白α的编码序列、包膜E蛋白β的羧基末端三个氨基酸残基的编码序列、非结构蛋白NS的编码序列和3’非编码区序列,其中,所述膜蛋白前体序列和包膜E蛋白α的编码序列来源于寨卡病毒;所述5’非编码区序列、衣壳蛋白C的编码序列、包膜E蛋白β的编码序列、非结构蛋白NS的编码序列和3’非编码区序列来源于乙脑病毒减毒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734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