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功率角外波瓣快速跌落的矩形波束赋形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2793.2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08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明明;国爱燕;韩运忠;高文军;张涛;马炳;蔺祥宇;吕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
主分类号: | H01Q21/24 | 分类号: | H01Q21/24;H01Q3/28;H01Q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刘芳;仇蕾安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功率 角外波瓣 快速 跌落 矩形 波束 赋形 天线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半功率角外波瓣快速跌落的矩形波束赋形天线,包括三组子阵列,三组子阵列的排布方式为:以N×N子阵列A组为中心,在A组子阵列的上、下、左、右分别增加N个阵元构成B组子阵列,再在B组子阵列的上、下、左、右分别外扩不多于N个阵元构成C组子阵列,其中N≥1;同一组子阵列中阵元的激励幅度相同,且A组子阵列中阵元的激励幅度最大;A组和B组子阵列中阵元的相位相同,C组子阵列中阵元的相位与其它组阵元相差180°。该赋形天线采用了较少的阵元数量,实现了矩形波束半功率角外波瓣快速跌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功率角外波瓣快速跌落的矩形波束赋形天线,属于天线和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大型场馆在举办某些重要活动时通信数量急剧增加,而能使用的频率资源又有限,因此需通过频率复用技术来提高通信容量。然而,天线的辐射方向图的形状对蜂窝通信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为满足场馆的通信覆盖要求,需要天线的波瓣在横截面方向上趋向于矩形,同时要求天线半功率角外波瓣快速的跌落。由于常规的矩形阵列通过幅相加权的方法来实现矩形波束赋形,但天线在矩形赋形效果、波瓣跌落、阵元数量等存在不足,因此需要研究并优化新的矩形波束赋形天线,以减少阵元数量的同时提高矩形波束半功率角外波瓣跌落能力,对提高通信系统频率复用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半功率角外波瓣快速跌落的矩形波束赋形天线,该赋形天线采用了较少的阵元数量,实现了矩形波束半功率角外波瓣快速跌落,同时有效的消除邻近频率复用蜂窝区的覆盖重叠,使蜂窝区的边界尽量清晰,提高了频率复用效率和系统的通信容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半功率角外波瓣快速跌落的矩形波束赋形天线,包括三组子阵列,三组子阵列的排布方式为:以N×N子阵列A组为中心,在A组子阵列的上、下、左、右分别增加N个阵元构成B组子阵列,再在B组子阵列的上、下、左、右分别外扩不多于N个阵元构成C组子阵列,其中N≥1;
同一组子阵列中阵元的激励幅度相同,且A组子阵列中阵元的激励幅度最大;A组和B组子阵列中阵元的相位相同,C组子阵列中阵元的相位与其它组阵元相差180°。
进一步地,本发明所述A组子阵列中相邻阵元间距为0.5λ~0.8λ,B组与A组子阵列中对应相邻阵元间距为0.5λ~0.85λ,C组与B组子阵列中相对应阵元的水平间距或竖直间距为0.5λ~0.85λ,其中λ为天线的中心工作频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第一,本发明通过灵活配置阵列布局、激励幅度和相位,实现了不同的半功率波束宽度以及半功率角外波瓣的快速跌落,具有较好的矩形波束赋形效果,能有效降低热点通信区域的邻区干扰,实现相邻小区的频率复用,提高网络容量。
第二,本发明采用了较少的阵元数量,在移动通信等领域应用中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和维护费用;相对于目前的矩形波束赋形天线,本发明能有效降低热点通信区域的邻区干扰,实现相邻小区的频率复用,提高网络容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矩形波束赋形天线阵列的稀疏分布图(N=2);
图2为波束宽度为48°~56°的矩形波束赋形天线阵列的激励幅度和相位(N=2);
图3为矩形波束赋形天线阵列的三维方向图及梯度图;
图4为矩形波束赋形天线2.3GHz和2.7GHz的二维方向图及2.5GHz的各个切面方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做详细的描述,以便进一步理解本方案的原理、特点和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未经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27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茶油提取自动化生产线
- 下一篇:输入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