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压机械复合无级传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99713.6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36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彭增雄;胡纪滨;魏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47/04 | 分类号: | F16H47/04;F16H3/76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杨志兵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压机械 功率分流 无级传动装置 传动装置 汇流机构 行星 动力换挡变速箱 液压调速回路 复合 传动效率 低速作业 定轴齿轮 平滑切换 循环功率 液力机械 离合器 倒车挡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压机械复合无级传动装置,包括:液压调速回路、行星分汇流机构、液压机械定轴齿轮传动机构和正倒机构。该传动装置采用行星分汇流机构实现两个或三个液压机械段,分别用于起步、低速作业(和高速行走);倒车挡包含两个液压机械段。液压机械Ⅰ段采用分速汇矩功率分流形式,液压机械Ⅱ段采用分速汇速功率分流形式,液压机械Ⅲ段采用分速汇速功率分流形式,各液压机械段都不存在循环功率,相比于液力机械动力换挡变速箱,该传动装置可获得更高的传动效率。且段间切换只需操纵1个离合器,可实现平滑切换。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无级传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适合于装载机的液压机械复合无级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程机械装载机普遍采用液力机械动力换挡变速箱,由于装载作业的需要,车速及发动机负荷变化剧烈,液压变矩器效率较低,导致传动系统最高传动效率约为75%。
静液传动可方便实现无级调速,使装载机发动机常工作于经济转速区间,可提高整车的能源利用效率;但由于静液传动所用的液压泵马达闭式调速回路的效率也较低,故较动力换挡液力机械变速箱,静液传动的提升潜力有限。
液压机械传动通过机械功率和液压功率的复合,可实现高效的无级传动,使发动机维持稳定的负荷,有利于提高燃油经济性,成为装载机传动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国内外工程机械厂家积极开展该传动技术的研究。
卡特皮勒公司的CN104136812 A、CN104136813 A、US2006/0276291 A1均公布了一种装载机用多挡液压机械变速器,包含两个连续变速的液压机械段和一个高速液压机械段,两个连续的液压机械段分别用于起步和低速作业,高速液压机械段用于行走转场。由于采用液压机械功率的两路复合,液压路只传递部分功率,故传动效率较液力机械动力换挡变速箱有较大的提高。
ZF公司US8328676B2公布了一种装载机液压机械传动装置,采用两个或者三个液压机械段,采用分速汇矩(Output split)和分速汇速(Compound split)的功率分流形式,传动效率更高。但两个液压机械段传动方案所需的液压元件功率较大;三个液压机械段传动方案,第Ⅱ与第Ⅲ段之间切换依然存在液压元件的速度不连续。
Dana Rexroth公司US 2014/0305113A1公布了一种两段式液压机械传动装置,纯液压段起步以及液压机械段作业及行走。Dana Rexroth公司EP 2280192B1公布了一种三段式液压机械传动装置,纯液压段起步,两个液压机械段分别用于作业和行走,可获得较高的传动效率。但两种方案均采用液压段起步,效率较液压机械段起步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液压机械复合无级传动装置,采用液压机械段起步,提高装载机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且段间切换只需操纵1个离合器,可实现平滑切换。
所述的液压机械复合无级传动装置包括:液压调速回路、行星分汇流机构、液压机械Ⅰ段定轴齿轮传动机构、液压机械Ⅱ段定轴齿轮传动机构、液压机械Ⅲ段定轴齿轮传动机构和正倒机构;
所述液压调速回路包括:由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组成的闭式液压回路;所述液压泵为双向变量泵,所述液压马达为双向变量马达;
所述正倒机构包括:轴B、输入轴、齿轮A、齿轮B、齿轮P、齿轮Q、离合器KV和离合器KR;同轴固接在所述输入轴上的齿轮P通过所述离合器KV与空套在所述输入轴上的齿轮B相连;同轴固接在所述轴B上的所述齿轮Q通过离合器KR与空套在轴B上的所述齿轮A相连;所述齿轮Q与所述齿轮P啮合;
所述行星分汇流机构包括:两个行星排、齿轮C、齿轮D和齿轮N;所述齿轮C分别与所述正倒机构中的齿轮B和齿轮A啮合;所述齿轮C与第一行星排齿圈相连,第一行星排行星架分别与所述齿轮D以及第二行星排行星架相连;第一行星排太阳轮分别与所述液压泵与以及第二行星排齿圈相连;第二行星排太阳轮与所述齿轮N同轴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97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施工灌注桩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可安全在线检测的直列式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