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I型胶原蛋白及液态黏膜下填充剂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67939.0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48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慧敏;富勇;姜智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信佳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7/24 | 分类号: | A61L27/24;A61L27/58;A61L27/50;C08J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胶原 蛋白 液态 黏膜 填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I型胶原蛋白及液态黏膜下填充剂,其中胶原蛋白具有完整的天然的三螺旋结构,其中羟基脯氨酸含量大于11%。该I型胶原蛋白和由所述的I型胶原蛋白制备的I型胶原蛋白粉,特别适用于制备液态黏膜下填充剂,所得液态黏膜下填充剂可用作内镜黏膜下层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中病灶的隆起剂以及手术过程中伤口的修复材料,支撑时间长度合理,能完全被组织吸收,同时兼具止血修复能功能,应用效果非常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材料学领域,特别是一种I型胶原蛋白,及由其制备的液态黏膜下填充剂。
背景技术
目前,随诊内镜检查的普及,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逐渐升高。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或内镜黏膜下层切除术(EMR)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它能够将病变完整地整块切除,从而大大降低了肿瘤复发的风险。
ESD手术也存在较大风险,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主要包括消化道穿孔和出血。针对患者发生穿孔这一现象,为了使其更加安全和方便,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研究证实,在手术切除之前进行黏膜下注射可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研究涉及到的黏膜下注射液有生理盐水、高渗盐水、葡萄糖、甘油果糖、不同浓度的透明质酸钠及羟甲基纤维素、纤维蛋白原等。但这些黏膜下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生理盐水注射后液体向周围组织扩散快且维持病变黏膜隆起的时间短,大多数在切除手术还没有完成时由生理盐水注射形成的局部隆起形状已经部分消失。而高渗盐水等其他注射液则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作用。
因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I型胶原蛋白,开发I型胶原蛋白的新功能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新I型胶原蛋白在制备黏膜下注射液方面的新用途。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黏膜下注射液,以克服现有的黏膜下注射液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I型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具有完整的天然的三螺旋结构,其中羟基脯氨酸含量大于11%(I型胶原蛋白中羟脯氨酸约占胶原蛋白的9~1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组织工程医疗产品第6部分:I型胶原蛋白》)。研究发现该胶原蛋白热稳定性好,空间支撑作用持久,对病灶隆起作用时间长度适中,不需要后期取出,而且对手术创口处渗血起到及时止血作用,有助于伤口的快速修复。
基于这些特性,本发明提供了上述I型胶原蛋白在制备液态黏膜下填充剂中的应用。
液态黏膜下填充剂是被注射到病变黏膜下层,在病变和固有肌层之间形成一个黏膜下液体垫层,将病变黏膜托起,当病变黏膜被切除时可以防止穿孔的发生、起到止血作用并促进被切除表面的愈合。液态黏膜下填充剂可被用于发生病变的消化器官粘膜处。
虽然目前市场上以胶原为基质的生物材料不少,例如胶原蛋白海绵、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医用胶原膜、胶原帖敷料、胶原蛋白植入剂(双美)、医用胶原充填剂(肤美达)等,但对于ESD或EMR手术来说,既要求黏膜下液体垫能够在手术期间持续支撑,又要求在手术完成后能被组织自行吸收而不必取出以避免给患者造成二次损伤,所以现有的胶原基质生物材料都无法适用,本发明的I型胶原蛋白制备成液态黏膜下填充剂则符合这样的要求,持续时间适当,胶原蛋白可在体内自行降解,使用效果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I型胶原蛋白粉,最适用于制备液态黏膜下填充剂,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权利要求1所述的I型胶原蛋白加入中性缓冲液中,搅拌均匀,静置浸泡;
(2)加入甲醛,35~39℃条件下搅拌进行交联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信佳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华信佳音医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79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