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塑膜软包锂电池的漏液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6125.0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2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峰;刘炜;刘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轩新能源(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塑膜软包 锂电池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铝塑膜软包锂电池的漏液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以铝塑膜作为外壳的软包锂离子电池,因其外形结构多样化,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但相比铝壳作为外壳的锂离子电池,铝塑膜材质薄而软,在封装时易出现细缝状密封不良或生产周转过程很容易被外物刺破,出现漏液情况,且漏液处孔洞或细缝往往肉眼难以识别,而且电池内部电解液一旦漏液后,会交叉污染腐蚀整个铝塑膜外表面,进一步导致肉眼难以判定漏液部位;加之目前对于铝塑膜软包漏液电池,业内缺少简单、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法,致使对于漏液电池,我们只知漏液而不知漏液部位,从而对后续制程分析判定和改善存在较大阻碍。
因此,提供一种能快速准确检定铝塑膜软包锂电池漏液部位的铝塑膜软包锂电池漏液分析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准确检定铝塑膜软包锂电池的漏液方法,其不仅为如何去除铝塑膜外表尼龙层和中间铝层,同时又不与其内层CPP反应提供了方法;而且进一步为后续判定漏液部位,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检测方法,从而为制程分析和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铝塑膜软包锂电池的漏液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漏液锂电池放电至SOC为0%;
S2,将电池放入大烧杯中,倒入反应试剂使其浸没;
S3,待电池外壳铝塑膜中的铝层全部与反应试剂反应完全即仅剩内层透明状的CPP时,取出电池;
S4,用酒精清洗去电池表面CPP的反应试剂并擦干;
S5,用注射器吸取少许带色渗透液,针头沿电池侧边刺破CPP,缓缓注入渗透液;
S6,排除注射针孔除处后,根据带色渗透液于电池上的流出位置,最终锁定电池漏液破损部位。
进一步的,步骤S2和S3中,使用浓盐酸作为软包锂电池铝塑膜外壳的反应试剂。
进一步的,步骤S3中以浓盐酸作为反应试剂,其可反应除去铝塑膜的外表层尼龙与中间层铝金属,而不与内层透明状的CPP发生反应。
进一步的,步骤S5和S6中,以红色渗透液渗透方式,在电池内部不断扩散渗透直至检出并锁定铝塑膜的漏液破损部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铝塑膜软包锂电池的漏液分析方法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为如何去除铝塑膜外表尼龙层和中间铝层,同时又不与其内层CPP反应提供了方法;
2)以带色渗透液渗透方式,沿电池侧边用注射器针头刺破CPP,缓缓注入电池内,利用渗透液自身具有的优良扩散渗透性能,在电池内部空隙处不断扩散渗透,直至锁定确认出铝塑膜的漏液破损部位;
3)为铝塑膜软包漏液锂电池提供了分析方法,为制程改善提供重要帮助,提升了电池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本实施例中S5和S6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铝塑膜软包锂电池的漏液分析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漏液锂电池放电至SOC为0%;
S2,将电池放入大烧杯中,倒入由浓盐酸构成的反应试剂使其浸没;
S3,待电池外壳铝塑膜中的铝层全部与反应试剂反应完全即仅剩内层透明状的CPP时,取出电池;
S4,用酒精清洗去电池表面CPP的浓盐酸并擦干;
同时请参照图2,其可更完整的展示S5和S6:
S5,用注射器1吸取少许红色渗透液2,沿电池侧边刺破CPP 3注入;
S6,红色渗透液2沿电池内部卷芯4与CPP 3的夹壁不断扩散渗透,最后从漏液孔或缝隙6处渗出,排除注射针孔漏液处,剩余渗透出红色渗透液处为漏液部位;此时可依据图2中,正负极耳5方位确定电池摆放位置。
本实施例通过浓盐酸反应腐蚀掉铝塑膜外表尼龙层和中间铝层,同时又不与其内层CPP反应;利用渗透液自身具有的优良扩散渗透性能,以带色渗透液渗透方式,在电池内部空隙处不断扩散渗透,直至锁定确认出铝塑膜的漏液破损部位;从而为铝塑膜软包漏液锂电池提供了分析方法,为制程改善提供重要帮助,提升了电池的品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轩新能源(苏州)有限公司,未经国轩新能源(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61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合金车轮气密性检测装置及其检测工艺
- 下一篇:一种一次性手套自动检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