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乘员保护装置的起动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80665.1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2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宫田裕次郎;萩原久史;冈崎将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013 | 分类号: | B60R21/013;B60R21/0132;B60R21/0136;B60R2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乘员 保护装置 起动 控制 装置 | ||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的起动控制装置,被应用于具有乘员保护装置以及使上述乘员保护装置起动的起动装置的车辆,
上述乘员保护装置的起动控制装置具备:
左前传感器,该左前传感器被固定于上述车辆的前方左侧部位;
右前传感器,该右前传感器被固定于上述车辆的前方右侧部位;以及
起动控制部,该起动控制部判定规定的起动条件是否成立,并且当判定为上述起动条件成立时使用上述起动装置来使上述乘员保护装置起动,
其中,
上述左前传感器构成为检测上述左前传感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加速度即第一横向加速度,
上述右前传感器构成为检测上述右前传感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加速度即第二横向加速度,
上述起动控制部构成为:
基于上述第一横向加速度来计算表示上述左前传感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量的第一移动量,
基于上述第二横向加速度来计算表示上述右前传感器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量的第二移动量,
判定由上述第一移动量以及上述第二移动量决定的点隶属于针对每种碰撞形式而预先确定的区域中的哪一个区域,由此,确定为碰撞形式是与上述点所隶属的区域对应的碰撞形式,
根据上述确定出的碰撞形式来设定上述起动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起动控制装置,其中,
还具备地板传感器,该地板传感器被固定于上述车辆的车厢的地板,并且检测车辆前后方向的加速度即地板加速度,
上述起动控制部构成为:
基于上述检测出的地板加速度来计算实际的地板传感器的速度减少量,
当相对于上述实际的地板传感器的速度减少量的上述检测出的地板加速度成为根据上述实际的地板传感器的速度减少量而变化的起动阈值以上时,判定为上述起动条件成立,并且,
针对每种碰撞形式预先存储有地板传感器的速度减少量与起动阈值之间的关系,基于与上述确定出的碰撞形式对应的上述关系以及上述实际的地板传感器的速度减少量来设定上述起动阈值,由此,根据上述确定出的碰撞形式设定上述起动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起动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左前传感器构成为将上述左前传感器向上述车辆的内侧移动的方向的加速度检测为正的加速度,
上述右前传感器构成为将上述右前传感器向上述车辆的内侧移动的方向的加速度检测为正的加速度,
上述起动控制部构成为:
在将上述第一移动量设定为横轴且将上述第二移动量设定为纵轴的坐标系中,将包括该坐标系的原点在内的区域预先确定为与正面碰撞对应的区域即正面碰撞区域,
在上述坐标系中,将包括上述第一移动量和上述第二移动量均为正值且边维持一对一的关系边变化的直线在内的区域、并且不包括上述正面碰撞区域的区域预先确定为与柱状物碰撞对应的区域即柱状物碰撞区域,
当上述点处于上述正面碰撞区域内时,将上述起动条件设定为规定的正面碰撞用起动条件,
当确定上述点已从上述正面碰撞区域进入了上述柱状物碰撞区域时,将上述起动条件变更为规定的柱状物碰撞用起动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起动控制装置,其中,
上述车辆具备多个上述乘员保护装置且具备多个上述起动装置,上述多个起动装置分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多个乘员保护装置分别独立地起动,
上述起动控制部构成为:
根据上述确定出的碰撞形式,从上述多个乘员保护装置中选择要起动的乘员保护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066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