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转向的控制方法、系统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67228.6 | 申请日: | 201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4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安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04 | 分类号: | B60W30/04;B60W30/045;B62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张永明 |
地址: | 100175 北京市大兴区亦庄***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倾角 车速 车辆转向 车轮转向 角度设置 车辆控制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转向的控制方法、系统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目标转向角度和当前车速;根据目标转向角度和当前车速确定车身倾角设定值;判断车身倾角设定值是否大于车辆的车身倾角额定值;如果判断出车身倾角设定值大于车身倾角额定值,则将车辆的车轮转向角度设置为当前车速下的第一转向角度,将车辆的车身倾角设置为车身倾角额定值,并且降低当前车速;如果判断出车身倾角设定值小于或者等于车身倾角额定值,则将车辆的车轮转向角度设置为目标转向角度,并且将车辆的车身倾角设置为车身倾角设定值。本发明解决了车辆控制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控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转向的控制方法、系统和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在转弯时,因为车速和转弯半径的不同会产生大小不等的离心力,离心力会使车体向外倾斜,容易使车体发生侧滑甚至导致横向翻车事故。所以,驾驶员可能需要和车体一起适度地向轮胎接地点的内侧移动重心,用以克服离心力,保持横向稳定性。这种情况常出现在车身较窄的车型上,例如两轮摩托车或轮距较窄的三轮车等。
根据现有的技术方案,在车辆转弯时驾驶员一方面需要控制车轮的转向角度,一方面还要控制车体重心向转弯内侧倾斜,且倾斜的角度与车重、车速、转向角度等多种因素相关,对驾驶员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依靠驾驶员配合倾斜身躯来避免车辆侧翻/倾倒,对驾驶技巧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增加操作员负担,提高操作复杂性,并且安全性不高。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转向的控制方法、系统和装置,以至少解决车辆控制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转向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目标转向角度和当前车速;根据目标转向角度和当前车速确定第一车身倾角设定值;判断第一车身倾角设定值是否大于车辆的车身倾角额定值,其中,车身倾角额定值为车辆的允许的最大车身倾斜角度;如果判断出第一车身倾角设定值大于车身倾角额定值,则将车辆的车轮转向角度设置为当前车速下的第一转向角度,将车辆的车身倾角设置为车身倾角额定值,并且降低当前车速,其中,第一转向角度为当前车速下的最大转向角度;如果判断出第一车身倾角设定值小于或者等于车身倾角额定值,则将车辆的车轮转向角度设置为目标转向角度,并且将车辆的车身倾角设置为第一车身倾角设定值。
可选地,将车辆的车轮转向角度设置为当前车速下的第一转向角度包括:根据当前车速、当前的倾斜角度和车辆的轴距确定当前车速下的第一转向角度,其中,轴距为车辆的前轮和后轮之间的距离;将车轮转向角度设置为第一转向角度。
可选地,在降低当前车速之后,方法还包括:获取降低当前车速后得到的第一车速;根据第一车速和第一转向角度确定第二车身倾角设定值;根据第一车速和车辆的轴距确定第二转向角度,其中,第二转向角度为车辆在第一车速下的最大转向角度,第二转向角度大于第一转向角度;将车轮转向角度由第一转向角度调整为第二转向角度;在第二车身倾角设定值小于等于车身倾角额定值的情况下,将车身倾角设置为第二车身倾角设定值;在第二车身倾角设定值大于车身倾角额定值的情况下,将车身倾角设置为车身倾角额定值。
可选地,在将车轮转向角度由第一转向角度调整为第二转向角度之后,方法还包括:判断第二转向角度是否处于目标转向角度的预设偏差范围内;如果判断出第二转向角度处于预设偏差范围内,则控制车辆按照第二转向角度进行转向;如果判断第二转向角度处于预设偏差范围以外,则继续降低第一车速,直到降速后得到的转向角度处于预设偏差范围内;或者检测到新的目标转向角度并按照新的目标转向角度进行调整。还有一种情况不需要继续降速,就是方向盘重新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凌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72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