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含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和四氟醚唑的杀菌剂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9258.1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8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仲汉根;季红进;花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3/80 | 分类号: | A01N43/80;A01N43/653;A01P1/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218 | 代理人: | 夏平,李晓峰 |
地址: | 2241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含 噻唑 酮类 四氟醚唑 杀菌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改进性能的杀菌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包含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和四氟醚唑的杀菌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广谱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和治疗禾谷类作物、蔬菜、水果等多种细菌、真菌性病害。其杀菌作用机理,主要包括破坏病菌细胞核结构,使其失去心脏部位而衰竭死亡和干扰病菌细胞的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最终导致死亡两个方面。在病害发生初期使用可有效保护植株不受病原物侵染,病害发生后酌情增加用药量可明显控制病菌的蔓延,从而达到保护和铲除的双重作用。
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杀菌剂,分子结构中含氟,杀菌活性比是第一代的2-3倍,杀菌谱广、高效、持效期长达4-6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很好的内吸传导性能。适宜作物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果树如香蕉、葡萄、梨、苹果等,蔬菜如瓜类,甜菜,观赏植物等。可以防治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如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锈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颖祜病、大麦云纹病、大麦散黑穗病、大麦纹枯病、玉米丝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瓜果白粉病、香蕉叶斑病、苹果斑点落叶病、梨黑星病和葡萄白粉病等。既可茎叶处理,也可作种子处理使用。
实际的农药经验已经表明,重复且专一施用一种活性化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在很多情况下将导致真菌菌株的快速选择性,为降低抗性真菌菌株选择性的危险性,目前通常使用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来防治有害真菌。通过将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化合物进行组合,可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杀菌剂在实际应用中抗性以及土壤残留问题,筛选出不同杀菌原理的杀菌剂进行复配,得到一种新的杀菌剂组合物,以提高杀菌剂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降低施用量,减少防治成本。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包含两种有效成分A和B杀菌剂组合物在农业领域防治农作物病害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菌剂组合物,该组合物包含A和B两种活性组分,其中活性组分A为具有式(Ⅰ)结构的化合物,活性组分B为四氟醚唑。
式(Ⅰ)中,R选自H或C1~C8烷基。
本发明中的C1~C8烷基是指含有1至8个碳原子的直链或支链烷基,它包括C1烷基(如甲基)、C2烷基(如乙基)、C3烷基(如正丙基、异丙基)、C4烷基(如正丁基、异丁基、叔丁基、仲丁基)、C5烷基(如正戊基等)、C6烷基、C7烷基、C8烷基。它包括但不限于C1~C6烷基、C1~C5烷基、C1~C4烷基等。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R选自H或C1~C4烷基。
在一种更优选的方案中,R选自H、-CH3或-C4H9。
式(Ⅰ)中,当R为H时,A为1,2-苯并异噻唑啉-3-酮(说明书中简称BIT)。
式(Ⅰ)中,当R为CH3时,A为2-甲基-1,2-苯并异噻唑啉-3-酮(说明书中简称MBIT)。
式(Ⅰ)中,当R为C4H9时,A为2-丁基-1,2-苯并异噻唑啉-3-酮,该式中的“丁基”优选正丁基(说明书中简称BBIT)。
发明人通过试验发现,本发明的组合物是用于防治农作物细菌或真菌性病害防治增效明显,更重要的是施用量减少,降低使用成本。含有组分A与组分B的化合物结构类型不同,作用机制各异,两者复配能够扩大杀菌谱,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原菌抗性的产生和发展速度,且组分A与组分B之间无交互抗性。
本发明杀菌剂组合物中的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为20~1:1~20。为使两组分间的药效增效作用更为显著,组分A和组分B的重量两组分之间的重量比可以进一步优化至10~1:1~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92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