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基吡啶咪唑酮衍生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7701.1 | 申请日: | 201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6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饶子和;杨诚;郭宇;蔡岩;汪颖;毛永红;马海秋;赵佩佩;李爽;贺万丽;赵杨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D413/14 | 分类号: | C07D413/14;C07D401/04;A61K31/4439;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卢军峰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烷基 烷基取代 咪唑酮 二唑 氨基吡啶 氢原子 三氟甲基取代 烷氧基甲酰 羟基甲酰胺 芳基杂环 手足口病 通式结构 烷基羟胺 三氮唑 烷氧基 咪唑环 噻二唑 芳环 制备 应用 治疗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基吡啶咪唑酮衍生物及其在制备治疗抗手足口病药物中的应用,吡啶咪唑酮衍生物的通式结构为其中,R1为C1‑C3烷基、芳环、芳基杂环或氢原子;R2为C1‑C3烷基、烷氧基或氢原子;R3为O‑烷基甲肟、O‑烷基羟胺、噁二唑环、三氟甲基取代的噁二唑环、C1‑C5烷基取代的噁二唑环、C1‑C5烷基取代的咪唑环、C1‑C5烷基取代的三氮唑环、C1‑C5烷基取代的噻二唑环、N‑羟基甲酰胺、N‑烷氧基甲酰胺;X为C1‑C4烷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作为EV71病毒和CAV16病毒抑制剂的氨基吡啶咪唑酮衍生物以及其在用于制备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人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全球性常见传染病,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人手足口病的高发地区,我国手足口病的新发病例数量在2010、2011、2012连续三年位居我国法定传染病之首,并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还没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上市。
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简称:EV71病毒)和柯萨奇A16型病毒(Coxsackievirus A16,简称:CAV16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临床上,CAV16引起的症状通常较为轻微,而在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病例中,有少数病例会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EV71和CAV16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颗粒呈正二十面体结构,整个病毒壳层由六十个原体(protomer)组成,每一个原体是由VP1,VP2,VP3和VP4这四个蛋白亚基组成。EV71和CAV16在侵染宿主细胞时,先与宿主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然后通过宿主细胞内吞作用所形成的内涵体,进入到宿主细胞内部,在内涵体中,EV71和CAV16的病毒颗粒发生一系列的结构变化,并在病毒颗粒正二十面结构的二次轴位置形成一个孔洞,将病毒衣壳包裹的RNA从该孔洞释放至细胞胞浆内,这一过程称为病毒的脱衣壳过程。在EV71和CAV16的VP1中,存在一个保守的疏水口袋,这个疏水口袋在完整病毒中往往被一类来自于宿主细胞的脂类分子占据,因此通过设计特异性的抑制剂,结合在VP1的保守疏水口袋中,能够抑制肠道病毒的脱衣壳过程,从而进一步抑制其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本发明中涉及的氨基吡啶咪唑酮衍生物是一类EV71和CAV16的强效抑制剂,能够与EV71和CAV16的VP1中的疏水口袋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抑制剂中氨基的存在能够使得其与蛋白残基形成氢键,从而增强抑制活性,因此该类抑制剂可用于制备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
在先技术已发现一类氨基吡啶咪唑酮衍生物(结构通式如式A所示)具有抑制EV71和CAV16的能力,具有潜在的治疗手足口病的能力。研究发现,氨基吡啶咪唑酮衍生物(E)-4-((5-(3-(2-氨基吡啶)-4-(2-氧-咪唑酮)-3-甲基-戊烷)氧基)苯甲醛-氧-乙基肟(以下简称“化合物a”,研究代码TJAB-1099)对EV71和CAV16的抑制能力最强,可做为一种新型EV71和CAV16的VP1抑制剂而应用于制备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其相应结构如式B所示:
上述化合物记载于中国专利CN104744433A中,该文献的相关内容可作为本申请的参考。在不同的实验室细胞水平的检测中已发现化合物a对EV71和CAV16有着很强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其IC50值可达到pM级别。但是该化合物存在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以及酸不稳定的特点,进一步的成药性研究造成了困难,经过构效关系研究。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未经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77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合成伊格列净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替比培南酯的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