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刺减压引流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4145.2 | 申请日: | 2017-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0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岫竹;唐昊;刘冬;杨东;常明涛;张良;张连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25/00 |
代理公司: | 昆明大百科专利事务所53106 | 代理人: | 苏芸芸 |
地址: | 40004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刺 减压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穿刺减压引流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胸腹部创伤或疾病常导致胸、腹腔出现相应的气胸、血气胸、胸腹水的产生,如合并感染还可能出现局部脓肿的形成。因此,出现相应的体征后,及时进行减压引流不仅能有效减轻局部体腔压力增高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持续有效的减压和引流更是最有效的紧急治疗方式。80%左右的胸部外伤仅需胸腔穿刺引流术进行处置;大量腹水或腹部脓肿形成后,畅通引流为脓肿处置的首要处理原则。
需要减压或引流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气体紧急减压和引流:(1)单纯性气胸,即胸膜腔负压消失,胸膜腔内压与外界气压相等,多见于胸部创伤或自发性气胸或肺大泡破裂;(2)张力性气胸,胸膜腔压力高于外界大气压,多见于带活瓣的胸壁或肺部破裂,这种情况需要紧急减压;(3)开放性气胸,即因胸壁缺损导致的气胸和胸部损伤,及时封闭开放性气胸并留置胸腔引流管一方面促进气胸恢复另一方面预防封闭胸壁后出现张力性气胸;(4)血气胸,即气胸合并血胸,胸腔引流是首要治疗措施;
2、液体引流:(1)胸腔积液,各种胸部疾病炎症、肿瘤、都可能导致胸腔积液,包括渗出液和漏出液,以及因胸部创伤导致的胸腔积血,胸膜腔液体的过多将导致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等可影响血流动力学,因此胸腔积液必须进行及时的引流并降低胸腔压力;(2) 腹部积液:各种腹部创伤,腹部手术后或腹部疾病都可能导致腹部积液,过量的腹水将导致腹腔压力增高、膈肌抬高,导致胸腔积液或影响呼吸功能,严重者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严重者将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3)在腹部损伤、腹部手术后或疾病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腹腔感染,可能出现腹腔脓肿,在胸部创伤、疾病等在机体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可能发生脓肿、脓胸,及时通畅引流是处理原则。
传统的对于气胸的处理根据气胸的性质采用不同的处理措施,对于单纯性气胸多采取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进行蕈形管水封瓶引流;对于张力性气胸,则需要在锁骨中线第二肋间进行紧急减压后再在腋前线第4、5肋间及时留置胸腔引流管,对于血气胸如合并张力性气胸,先进行紧急减压再进行胸腔闭式引流。但对于张力性气胸的减压,在未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前,可能需要多次反复进行胸穿减压。而胸穿闭式引流术一般所耗时间较长,因此不能在紧急情况下作为救命的措施。另一方面,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管用于血气胸引流,但血凝块或其他渗出液容易导致引流孔堵塞,造成引流失败,需要再次安置。
各种腹部疾病常导致腹水增加,控制腹水单向引流,避免逆流造成的腹部感染是腹腔引流的关键,但目前一般没有专门的腹腔一次性穿刺引流管,多用深静脉导管代替,但深静脉导管较细,容易导致堵塞。传统的均需多步骤操作。
正确及时穿刺引流和减压,是及时处理胸腔和腹腔积液的关键,对于张力性气胸,减压和持续引流的一步化不仅是及时救命更避免了胸腔减压失败,并减轻了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性的穿刺减压引流装置,其包括穿刺管、穿刺针、单向阀,其中穿刺管包括穿刺导管、设置在穿刺导管前端的能卷曲的前端部、设置在穿刺导管后端的侧管及引流管,前端部上开有螺旋分布的孔,穿刺导管后端的引流管、侧管分别与穿刺导管连通;穿刺过程中穿刺针穿过引流管设置在穿刺导管中,穿刺完成拔出穿刺针后,单向阀设置在引流管端口处。
所述穿刺针针头为无创穿刺针头,即在针头处设置有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头、弹簧、限位件,针尖处开有通道,弹簧设置在通道内,保护头后端通过限位件设置在通道内,保护头的圆形前端位于针尖前方。
其中限位件包括槽和限位块,槽开在通道内,限位块固定在保护头上,限位块设置在槽内并与槽相配合,用于限制保护头的位移距离。
所述侧管端口处设置有保护帽、单向阀出口处设置有保护帽,保护帽与端口相配合。
所述侧管和引流管上设置有止流夹。
所述穿刺管的前端部长度为40-55mm。
所述穿刺管上设置有刻度。
本装置还包括穿刺针套筒,平时不使用时用于放置穿刺针。
本装置还包括固定敷贴,用于穿刺后迅速固定穿刺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41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电池制造用混合搅拌釜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家禽饲料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