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轮悬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20041729.8 | 申请日: | 2016-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67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朱安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3/14 | 分类号: | B60G13/14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 |
地址: | 21500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振动 能量 回收 系统 具有 车轮 悬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轮悬架系统,属于振动能量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的续驶里程较短,能量消耗高,尤其当汽车行驶在坑洼的路面时,整个车身会随着路面的凹凸不平产生上下运动,该运动施加在汽车减震装置的弹簧上,弹簧的重复伸缩产生振动和摩擦,与这些振动相关的能量均被车辆悬架的减震装置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掉,若将振动能量回收利用,则会减小对电池能量的消耗,但由于汽车车身对弹簧施加的振动导致弹簧的伸缩频率较快,若采用换向阀将减振装置在伸长或压缩两个振动状态下的能量回收,则对换向阀的阀芯换向的及时性要求较高,若换向阀的换向不及时会出现回收不到振动能量,或仅能对单程振动的能量进行回收,造成对振动能量回收效率不高。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轮悬架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振动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及车轮悬架系统,其具有能量回收效率高和灵敏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振动能量回收系统,包括用以承载振动源的活塞减振装置、通过导通油路与所述活塞减振装置连通的液控二位四通换向阀,以及通过回收油路与所述液控二位四通换向阀连通的蓄能发电装置,所述液控二位四通换向阀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阀芯、及设在所述壳体上的控制端;所述活塞减振装置包括缸本体、设置在所述缸本体内且能在所述缸本体内移动的活塞以及与所述活塞相连接的连杆;所述活塞将所述缸本体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连杆远离所述活塞的固定端自所述第一腔室或第二腔室向外突伸出所述缸本体,所述振动源与所述固定端或所述缸本体相连;所述振动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连通所述活塞减振装置与所述控制端的控制油路;
当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活塞朝所述第一腔室移动时,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液压油被压缩且通过所述控制油路被输送至所述控制端,并推动所述阀芯转换位置,使得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蓄能发电装置处于单向导通状态;当所述连杆带动所述活塞朝所述第二腔室移动时,所述阀芯复位,使得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蓄能发电装置处于单向导通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的A端口、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的B端口,以及与所述A端口和所述B端口均能连通的T端口,所述导通油路包括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A端口的第一导通油路,以及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B端口的第二导通油路,所述T端口与所述蓄能发电装置通过所述回收油路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油路与所述第一导通油路并联,且所述控制油路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另一端连通所述控制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蓄能发电装置包括蓄能装置和发电装置,所述回收油路包括与所述T端口连通的主回收油路、连通所述主回收油路与所述蓄能装置的第一回收油路,以及连通所述主回收油路与所述发电装置的第二回收油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发电装置包括液压马达,以及与所述液压马达相连的发电机,所述第二回收油路连通所述主回收油路与所述液压马达的输入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A端口和B端口均能连通的P端口,所述振动能量回收系统还包括油箱,及连通所述P端口与所述油箱的补给油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塞减振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缸本体外围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杆的固定端相连,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缸本体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液控二位四通换向阀还具有设于所述壳体内壁且与所述阀芯相对的阀芯弹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轮悬架系统,包括轮辋、与所述轮辋相连的上摆臂及下摆臂,所述车轮悬架系统还包括如上述所述的振动能量回收系统,所述活塞减振装置的缸本体设置在所述下摆臂或上摆臂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杆的固定端或者所述缸本体承载所述下摆臂或上摆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益高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200417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动车空调过滤器防水结构
- 下一篇:轮式移动机器人悬挂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