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红麻幼苗期耐镉性能的组合物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1261981.0 申请日: 2016-12-30
公开(公告)号: CN106689132A 公开(公告)日: 2017-05-24
发明(设计)人: 郭媛;王玉富;龙松华;邱财生;王慧;郝冬梅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43/16 分类号: A01N43/16;A01N37/46;A01P21/00
代理公司: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8 代理人: 孙国栋
地址: 410205 湖南*** 国省代码: 湖南;4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提高 红麻 幼苗 期耐镉 性能 组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植物栽培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红麻幼苗期耐镉性能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红麻具有生长周期短、生物量大(为树木的三到四倍)、抗重金属能力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又因为是纤维作物,不易将重金属带入食物链。因此,红麻有望用于治理大面积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不仅能够治理土壤污染,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祁建民等研究了红麻对重金属的吸收特征,筛选出了高耐、高富集镉的红麻品种,研究了红麻对重金属镉的吸收累积特征及其品种间的差异;比较了高耐品种和低耐品种的抗氧化系统对镉胁迫响应的差异以及镉胁迫对红麻根尖细胞结构的影响(红麻对重金属的吸收特征及外源GSH缓解镉毒的机理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邓勇等研究发现红麻幼根丙二醛、As A含量与胁迫时间和镉浓度呈现正相关。As A和GSH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可能是红麻抵御镉毒害与抗性的重要生理基础(镉胁迫下红麻幼根的生理响应,中国麻业科学,2016)。李兰平通过研究铅、镉对红麻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将Cd≦20mg/kg的浓度作为区分红麻品种耐镉强弱的理想浓度。

虽然红麻耐镉的特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将其作为修复植物广泛进行种植还未得到推广,发明人通过深入研究发现,红麻根部吸附土壤重金属镉的潜力还有提升空间,植物修复的关键部位是根系,Cd以共质体进入根尖并沉积在表皮细胞,再通过根系转运至其他部位。红麻优于其他经济作物的主要原因是发达的根系,为了增强红麻对重金属Cd的吸收能力,发明人做了各种尝试,例如延长红麻主根长度,增加须根数量等,但是收效甚微,如何激发红麻吸收土壤重金属Cd,是红麻发展成为重金属土壤修复作物的关键环节。

发明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栽培实践,对红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期间的镉胁迫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红麻在整个生长期中,对镉胁迫最敏感的时期为幼苗期,尤其是播种或移栽后30-60天,一旦红麻幼苗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相同浓度的镉胁迫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将不会导致其死亡,本发明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种子萌发期间和幼苗生长发育期间的镉耐受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红麻幼苗期耐受土壤隔胁迫的性能,为达到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了赋予红麻幼苗期高度耐受镉的组合物(简称组合物)。

所述组合物由五类化合物组成,五类化合物分别是S-亚硝基化谷胱甘肽(GSNO)、纤维素衍生物、儿茶素类、表面活性剂和螯合剂。

GSNO由亚硝酸盐(NO2-)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反应制得,GSNO稀释液在组合物中含量为1.0-1.5%。

组合物中纤维素衍生物为:甲基纤维素(Mc)、羟甲基纤维素(H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乙基甲基纤维素(HEMC)、甲基乙基纤维素(MEC)和甲基丙基纤维素(MPC)中的至少一种纤维素衍生物。

纤维素衍生物在所述组合物中质量百分含量为65.5-95.5%。

组合物中的儿茶素类是指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非表型儿茶素类,以及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表型儿茶素类中的至少一种。

儿茶素类在所述组合物中质量百分含量为3.5-8.5%

组合物中的表面活性剂,是指烷基苯磺酸钠、烷基磺酸钠、烷基萘磺酸钠、2-萘磺酸钠、萘横酸的缩合物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表面活性剂在所述组合物中质量百分含量为5.5-10.5%。

组合物中的螯合剂是指氨基三乙酸(NTA)或柠檬酸(CA)等可降解有机酸。

螯合剂在所述组合物中质量百分含量为1.5-2.5%。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的使用方法可以是水培红麻幼苗时添加,也可以在成熟期向土壤中施用,但是最优的使用方法是:水培幼苗时在营养液中添加一定浓度的S-亚硝基化谷胱甘肽(GSNO),而在移栽至大田后,施加一定浓度的组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用本方法,在镉胁迫下,红麻根系和地上部分的抑制明显得到缓解,叶片发育恢复正常,叶片黄化程度显著减弱,光合作用逐渐恢复,侧根开始恢复生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GSNO母液制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6198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