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拉鲁肽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223233.3 | 申请日: | 2016-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99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发明(设计)人: | 袁淑杰;李郑武;齐岩;刘佳吉;丁辉;曹翊婕;户巧芬;王立东;高晶;张珊珊;葛京城;刘磊;曲学伟;赵华南;黄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药集团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C07K14/605 | 分类号: | C07K14/605;C07K1/20;C07K1/06;C07K1/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梁超 |
地址: | 150025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拉鲁肽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拉鲁肽的制备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固相合成利拉鲁肽的4个肽片段。其中肽片段1为利拉鲁肽主链序列中的第1‑9位氨基酸;肽片段2为利拉鲁肽主链序列中的第10‑14位氨基酸;肽片段3为利拉鲁肽主链序列中的第15‑23位氨基酸;肽片段4为利拉鲁肽主链序列中的第24‑31位氨基酸。2)将各肽片段逐步偶联,得到全保护的利拉鲁肽主链肽。3)脱除第20位赖氨酸的保护基,并完成侧链的连接,得到全保护的利拉鲁肽肽树脂。4)经裂解、纯化、冻干,得到利拉鲁肽。该制备方法生产效率高,工艺稳定,产品纯度高、收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拉鲁肽的制备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利拉鲁肽由诺和诺德公司研制,是一种人胰高糖素样多肽-1(GLP-1)的类似物,与人天然GLP-1同源性达97%,具有GLP-1受体激动作用。具有降血糖、减轻体质量、促进胰岛细胞再生及保护心血管系统等多重作用,可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联用治疗II型糖尿病。利拉鲁肽历经10年研发,于2009年7月和2010年1月分别在欧盟和美国获准上市,并于2011年3月在中国上市。诺和诺德基于其开发的独特的脂肪酸链修饰技术平台,通过将天然GLP-1分子的34位赖氨酸取代为精氨酸、且在26位赖氨酸上增加一个16碳脂肪酸侧链而获得利拉鲁肽。由于该脂肪酸侧链的存在,致使该药与血浆白蛋白的可逆性非共价键结合增加,这不仅使得该药能暂时躲避二肽基肽酶-4(DPP-4)的降解作用,还使得该药因与白蛋白形成可逆的复合体而缓慢释放,导致其体内吸收与分布过程减缓,半衰期较天然GLP-1明显延长,给药频率达到一天一次。最新LEADER研究显示,利拉鲁肽使得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22%,是第一种有心血管获益的GLP-1药物。
利拉鲁肽的分子式为C172H265N43O51,分子量为3751.20,CAS号为204656-20-2,其结构如下所示:
NH2-His-Ala-Glu-Gly-Thr-Phe-Thr-Ser-Asp-Val-Ser-Ser-Tyr-Leu-Glu-Gly-Gln-Ala-Ala-Lys(N-ε-(Nα-Palmitoyl-γ-Glutamyl))-Glu-Phe-Ile-Ala-Trp-Leu-Val-Arg-Gly-Arg-Gly-COOH
诺和诺德研制的生产工艺为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菌发酵获得利拉鲁肽。专利CN104592381公布了一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以大肠杆菌为载体,发酵获得利拉鲁肽的工艺。总体来说,基因重组的技术难度较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且由于发酵获得的GLP-1(7-37)-OH的侧链处于未保护状态,在连接侧链的反应过程中易产生杂质,从而导致纯化更加困难,工艺更加复杂。
随着固相合成法制备多肽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利拉鲁肽合成工艺被开发出来。CN102286092、CN103145828和CN103980358等专利报道了利用Fmoc保护策略,逐步偶联的固相合成方法制备利拉鲁肽。由于利拉鲁肽序列中有15个疏水性氨基酸,在偶联过程中树脂的收缩较为严重,易产生缺失肽,导致收率降低。同时粗肽中与产品性质相近的杂质较多,纯化非常困难。因此,在合成过程中控制杂质的产生,减少产品纯化的次数,提供一种收率高、周期短的利拉鲁肽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利拉鲁肽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为片段缩合法,具有收率较高、合成周期短、稳定性好等优点,适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拉鲁肽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药集团技术中心,未经哈药集团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2232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