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炉风口回旋区深度计算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84598.X | 申请日: | 2016-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5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向伟;王炜;陈畏林;金焱;徐润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08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炉 风口 回旋 深度 计算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炉风口回旋区深度计算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高炉是一个复杂的逆流式反应器,从高炉下部吹进的高温高压的热风,在风口回旋区与焦炭发生燃烧反应,产生煤气流。煤气流在上升过程中,与高炉上部加入的矿石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铁水和炉渣。风口回旋区是高炉稳定操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反应区,高炉风口回旋区的深度和反应情况,直接影响着高炉煤气分布、炉料下降以及整个高炉的传热传质过程。
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采用欧拉模型建立风口回旋区的机理模型,然后利用机理模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风口回旋区深度。
然而,采用现有的采用机理模型来计算回旋区深度的方法中,模型需要的参数和条件较多,比如炉壁的近壁区域使用标准壁面函数、喷煤参数、死料柱表面使用壁面条件等,使得计算复杂,并且该方法的计算时间较长,导致效率低下。
可见,现有技术中的高炉风口回旋区深度的计算方法,存在实现复杂、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炉风口回旋区深度的计算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高炉风口回旋区深度计算方法的实现复杂、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炉风口回旋区深度计算方法,包括:获取利用欧拉模型得到的回旋区深度的计算结果;根据所述计算结果,获得所述回旋区深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所述变化规律,获取与所述回旋区深度相关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炉腹煤气密度、焦炭密度、风口前焦炭粒度、煤气体积流率、风口总面积、回旋区煤气温度和热风压力;根据所述参数,构建所述回旋区深度的计算模型,所述计算模型为:其中,DR为回旋区深度,ρo为炉腹煤气密度,ρs为焦炭密度,DP为风口前焦炭粒度,Vg为煤气体积流率,ST为风口总面积,Tr回旋区煤气温度,Pb热风压力。
可选的,所述获取利用欧拉模型得到的回旋区深度的计算结果,包括:根据欧拉模型,构建所述回旋区深度的机理模型,所述机理模型具体为:
其中,k为湍动能,ε为湍动能耗散率,Gk表示由层流速度梯度而产生的湍流动能,Gb为浮力产生的湍流动能,YM为在可压缩湍流中,过渡的扩散产生的波动,σk和σε是k方程和ε方程的湍流Prandtl数,式中C1ε=1.44,C2ε=1.92,C3ε=0.09,Cμ=0.09,σk=1.0,σε=1.3,Sk和Sε为常数;确定所述机理模型的边界条件,所述边界条件包括炉壁的近壁区域使用标准壁面函数、风口处设置速度入口边界、模型上部出口处设定压力出口条件、模型对称的两侧面使用周期循环边界和死料柱表面使用壁面条件;根据所述机理模型和所述边界条件,获得回旋区深度的计算结果。
可选的,根据所述参数,构建所述回旋区深度的计算模型,包括:获取回旋区的受力情况;获得所述参数;根据所述受力情况和所述参数,计算所述回旋区的穿透系数,所述穿透系数为根据所述穿透系数,拟合得到所述回旋区深度的计算模型。
可选的,所述回旋区煤气温度为一固定值。
可选的,所述炉腹煤气密度为煤气中各组分的分子量所占的百分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845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