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源极跟随器缓冲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79067.1 | 申请日: | 2016-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8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李靖;王明辉;胡远冰;宁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M1/06 | 分类号: | H03M1/06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葛启函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跟随 缓冲 电路 | ||
本发明属于模数转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源极跟随器缓冲电路。本发明的电路包括第一NMOS管M1、第二NMOS管M2、第一PMOS管M3、第二PMOS管M4、第一电流源I1、第二电流源I2、全差分运算放大器和共模电压反馈模块,其中M1、M2、M3和M4始终工作在饱和区,M1和M2的源极电压跟随输入VN和VP的变化,输入对管衬底和源极短接消除了晶体管的体效应,在大摆幅输入信号下全差分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反馈环路为M1和M2提供了稳定的的静态工作点,在输出端接负载时,反馈环路会帮助晶体管M1和M2充放电,减小晶体管M1和M2的电流变化,提高了跟随器的线性度。本发明避免了体效应和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并大大减小源跟随器晶体管中电流的变化,具有高线性度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模数转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源极跟随器缓冲电路。
背景技术
基于源随器结构的缓冲器作为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是模数转换器最重要的模块之一,直接决定了模数转换器的精度,通常要求对输入信号具有很高的线性度。
传统的源跟随器如图1所示。存在的缺点是在输入信号幅值较大时,输入管会进入线性区,使得线性度变差;同时该结构为伪差分结构,在电路实现时对偶次谐波抑制能力减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传统源跟随器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大摆幅信号时具有高线性度的源跟随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源极跟随器缓冲电路,所述缓冲电路用于模数转换器输入端,包括第一NMOS管M1、第二NMOS管M2、第一PMOS管M3、第二PMOS管M4、第一电流源I1、第二电流源I2、全差分运算放大器和共模电压反馈模块;所述第一PMOS管M3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共模电压反馈模块输出的反馈信号;所述第二PMOS管M4的源极接电源,其栅极接共模电压反馈模块输出的反馈信号;所述第一NMOS管M1的漏接接第一PMOS管M3的漏极,第一NMOS管M1的栅极接第一差分信号,其源极通过第一电流源I1后接地;所述第二NMOS管M2的漏极接第二PMOS管M4的漏极,第二NMOS管M2的栅极接第二差分信号,其源极通过第二电流源I2后接地;所述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接第一PMOS管M3的漏极,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接第二PMOS管M4的漏极,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出端接第一NMOS管M1的源极,全差分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出端接第二NMOS管M2的源极;所述共模电压反馈模块的电压输入端接共模电压,其两个输入端分别接第一PMOS管M3的漏极和第二PMOS管M4的漏极,共模电压反馈模块的输出端输出反馈电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能够有效消除传统源随器伪差分结构电路实现时带来的信号误差,以及由于体效应和沟道长度调制效应及静态工作点不稳定对于线性度的影响,减小差分输出信号失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传统源随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源随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790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字噪声源、数据处理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
- 下一篇:量化采样降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