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生O‑乙酰高丝氨酸的微生物和利用所述微生物产生O‑乙酰高丝氨酸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29729.4 | 申请日: | 2010-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8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金素影;申容旭;许仁庚;金贤雅;徐昌一;金朱恩;孙晟光;李相穆;全成后;李汉珍;罗光镐 | 申请(专利权)人: | 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P13/06 | 分类号: | C12P13/06;C12P13/12;C12P7/54;C12R1/19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72003 | 代理人: | 付文川,王芝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乙酰 丝氨酸 微生物 利用 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010144906.2,申请日为2010年3月22日,发明名称为“产生O-乙酰高丝氨酸的微生物和利用所述微生物产生O-乙酰高丝氨酸的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参考2009年8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12/550,121和2010年3月22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201010144906.2,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以高产量产生O-乙酰高丝氨酸的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sp.)的菌株。另外,本发明还涉及利用所述菌株产生O-乙酰高丝氨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可以通过化学或生物学方式合成在动物饲料、食品和医药中使用的蛋氨酸。
在化学合成途径中,蛋氨酸基本上是通过水解5-[2-甲基巯基乙基]乙内酰脲产生的。然而,合成蛋氨酸的不利之处在于以L-型和D-型的混合物的形式存在,这需要困难的额外方法将它们彼此分开。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的发明人开发了用于选择性地合成L-蛋氨酸的生物学方法,L-蛋氨酸是已有专利申请(WO 2008/103432)要求保护的化学物质。该方法(简称为“两步法”)包括发酵产生L-蛋氨酸前体以及由L-蛋氨酸前体向L-蛋氨酸的酶促转化。所述蛋氨酸前体优选包括O-乙酰高丝氨酸和O-琥珀酰高丝氨酸。就对常规方法存在的问题的克服对所述两步法进行评价,所述常规方法存在的问题例如硫化物的毒性、蛋氨酸和SAMe在蛋氨酸合成中的反馈调控,以及胱硫醚γ合酶、O-琥珀酰高丝氨酸硫化氢解酶和O-乙酰高丝氨酸硫化氢解酶对中间产物的降解。另外,与产生DL-蛋氨酸的常规化学合成法相比,所述两步法具有以下优点:仅对L-蛋氨酸具有选择性,并且伴随产生作为有用副产物的有机酸,例如琥珀酸和乙酸。
作为蛋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产物,O-乙酰-高丝氨酸被用作产生蛋氨酸的前体(WO 2008/013432)。如下式所示,在O-乙酰转移酶的协助下由L-高丝氨酸和乙酰-CoA合成O-乙酰-高丝氨酸:
L-高丝氨酸+乙酰-CoA→O-乙酰-高丝氨酸。
在本申请的受让人的美国专利申请第12/062835号中公开了其中引入了负责天冬氨酸激酶活性和高丝氨酸脱氢酶活性的thrA基因和编码高丝氨酸乙酰转移酶的源自奇球菌(Deinococcus)的metX基因从而分别提高L-高丝氨酸和O-乙酰高丝氨酸的生物合成的微生物株,和利用所述微生物株高产量地产生O-乙酰高丝氨酸的方法。
关于这一点,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增强负责高丝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催化反应的其他三种酶能够以更高于US12/062835所述方法的产量产生O-乙酰高丝氨酸,其中所述其他三种酶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p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C)和天冬氨酸半醛脱氢酶(asd)。
与根据本发明的共同增强(concomitant enhancement)参与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到O-乙酰高丝氨酸的转化的一系列酶类似,已经尝试通过同时表达在由天冬氨酸衍生的L-氨基酸(例如L-赖氨酸、L-苏氨酸和L-蛋氨酸)的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酶来提高L-氨基酸的产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未经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97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