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水下机器人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129257.2 | 申请日: | 2016-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65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朱兴华;陈冰冰;高启升;郑荣;林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C7/02 | 分类号: | B63C7/02;B63C1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水下机器人 回收 缆绳 水下机器人 电磁铁 回收装置 母船 压铁 自身重力作用 固定块斜面 控制电磁铁 模块化设计 起吊装置 水下航行 通用性强 维护方便 释放 滑落 上电 水中 吸住 断电 紧凑 打捞 牵引 漂浮 施加 水面 | ||
本发明属于无人水下机器人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无人水下机器人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当无人水下机器人在水下航行时,电磁铁上电将压铁和回收块吸住;当无人水下机器人完成指定任务后需要回收时,控制电磁铁断电,此时回收块和缆绳一同被释放后漂浮至水面,同时压铁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电磁铁固定块斜面滑落至水中,母船上的作业人员将回收块和缆绳打捞后,通过作业人员施加外力将缆绳全部释放,并牵引水下机器人至母船附近,将缆绳挂在母船的起吊装置上,完成水下机器人的回收。本发明适用于轻型、便携式无人水下机器人及其它中小型水下机器人,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设计紧凑、操作简单、回收方便、经济性好、维护方便、通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水下机器人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无人水下机器人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无人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在水下执行指定作业任务的水下航行器,主要应用在海洋技术、海洋科学考察与研究、海底勘探、管路检测等多个领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在无人水下机器人完成指定任务后需要将其回收;由于海洋情况复杂,尤其在海况较差时,水下机器人载体的回收存在较高难度。因此,如何快速、安全、便捷、可靠地回收已经成为无人水下机器人技术的一个重点研究内容。
目前,无人水下机器人的回收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由专业人员乘坐小艇靠近水下机器人载体附近,进行人工起吊对接完成回收操作;在海况较差时,容易出现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的情况。第二种是借助专用的水下机器人布放回收系统完成载体的回收,如起重机式、框架式的无人水下机器人回收系统,这种回收系统结构复杂、对母船要求高、使用和维护费用较大。第三种是回收时使水下机器人在水面自动抛出缆绳,并由母船上的作业人员将缆绳打捞后进行相应的操作;而现有的抛绳器一般采用火工品和高压气瓶作为动力源,存在危险性高、成本较高、操作复杂等问题。
因此,需要一种操作简单、回收方便、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经济性好的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无人水下机器人回收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水下机器人回收装置及其回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回收装置包括被动绞车、电磁铁固定块、回收块及压铁,其中被动绞车的一侧安装于无人水下机器人载体上,另一侧的下部与所述电磁铁固定块连接,该电磁铁固定块上内嵌有电磁铁;所述回收块位于电磁铁固定块另一侧的上部,由通电的所述电磁铁吸附固定,并与所述被动绞车中的缆绳相连,所述压铁被固定于回收块与电磁铁固定块之间;
所述被动绞车包括框架、轮毂、固定法兰、转轴及填充浮力材块,该框架安装在无人水下机器人载体上,所述转轴转动安装于框架上,并在位于框架外侧的两端部分别连接进行轴向定位的所述固定法兰,所述轮毂安装于转轴上、与转轴连动,所述轮毂的圆周上开有凹形限位槽,在所述框架的外圆周表面均布有多个安装在框架上的填充浮力材块;所述缆绳的一端连接于转轴上开设的凹槽内、并缠绕于转轴上,所述缆绳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收块连接;所述转轴的任一端为方形结构,在回收所述缆绳时可连接旋转手柄;
所述回收块的底部设有吸盘,该吸盘的周围形成容置所述压铁的凹陷空间,所述回收块朝向被动绞车的一侧设有限位块;所述被动绞车上设有缠绕缆绳的转轴,该转轴上连动有带凹形限位槽的轮毂,所述限位块嵌入凹形限位槽内,限制所述轮毂及转轴的转动;所述回收块的下表面与水平面相倾斜、具有夹角,所述吸盘的下表面与该回收块的下表面齐平;所述压铁上开有圆孔,所述吸盘插入该圆孔中、吸附于所述电磁铁,该圆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吸盘的直径,所述压铁的厚度小于所述凹陷空间的深度;所述回收块的材料为耐压浮力材,其与所述压铁的水中重量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1292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