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设备温度控制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96872.7 | 申请日: | 2016-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7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承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24 | 分类号: | G05D2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孟金喆,胡彬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设备 温度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设备温度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移动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移动设备通常都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智能化程度高的特点,非常方便携带和使用。
移动设备在高温下的辐射较大,影响移动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设备温度控制电路,以实现防止移动设备温度过高,提高了移动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设备温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可变电阻和第二可变电阻;
所述第一可变电阻与移动设备的负载并联;
所述第二可变电阻与移动设备的电池串联;
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具有温度敏感特性,且能够感测所述移动设备的温度;当温度升高时,第一可变电阻的电阻值减小。
可选地,所述第二可变电阻具有温度敏感特性,且能够感测所述移动设备的温度;当温度升高时,第二可变电阻的电阻值增加。
可选地,所述第一可变电阻和/或所述第二可变电阻为热敏电阻。
可选地,在相同的温度变化增量下,所述第一可变电阻的电阻值变化量小于所述第二可变电阻的电阻值的变化量。
可选地,所述移动设备的电池为锂电池。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移动设备温度控制电路,该电路包括两个可变电阻,第一可变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电阻,与移动设备的负载并联;第二可变电阻与移动设备的电池串联,且负温度系数电阻具有温度敏感特性,当移动设备的温度升高时,负温度系数电阻的电阻值减小,由于负温度系数电阻与移动设备的负载并联,所以当负温度系数电阻的电阻值减小时,更多的电流流向了负温度系数电阻所在的电路,负温度系数电阻起到了分流的作用,此时经过移动设备负载的电流减小,移动设备的功耗降低,进而降低了移动设备的温度,实现了防止移动设备温度过高,提高了移动设备的使用安全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移动设备温度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移动设备温度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电路包括:第一可变电阻10和第二可变电阻11;第一可变电阻10与移动设备的负载20并联,第二可变电阻11与移动设备的电池30(图1中虚线框所示)串联。第一可变电阻10具有温度敏感特性,且能够感测移动设备的温度,当温度升高时,第一可变电阻10的电阻值减小。
其中,第一可变电阻10既能够感测移动设备的电池温度,又能够感测到移动设备除了电池外部件的温度,例如第一可变电阻10可以感测到移动设备的主板温度。移动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也可以其他使用电池的移动设备,例如还可以是掌上游戏机。
移动设备的负载20,是指在移动设备中消耗电能的电子元件,例如可以是构成手机的显示屏背光源的驱动电路等,这里我们将移动设备中消耗电能的电子元件等效为一电阻。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移动设备温度控制电路,该电路包括两个可变电阻,第一可变电阻为负温度系数电阻,与移动设备的负载并联;第二可变电阻与移动设备的电池串联,且负温度系数电阻具有温度敏感特性,当移动设备的温度升高时,负温度系数电阻的电阻值减小,由于负温度系数电阻与移动设备的负载并联,所以当负温度系数电阻的电阻值减小时,更多的电流流向了负温度系数电阻所在的电路,负温度系数电阻起到了分流的作用,此时经过移动设备负载的电流减小,移动设备的功耗降低,进而降低了移动设备的温度,实现了防止移动设备温度过高,提高了移动设备的使用安全性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地,第二可变电阻11具有温度敏感特性,且能够感测移动设备的温度。当温度升高时,第二可变电阻11的电阻值增加。在相同的温度变化增量下,第一可变电阻10的电阻值变化量小于第二可变电阻11的电阻值的变化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968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纵向高压功率双极结型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化合物半导体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