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包围式的大型筒节感应加热炉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61478.6 | 申请日: | 2016-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0481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孙建亮;邱丑武;彭艳;王实;毕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1D1/42 |
代理公司: | 秦皇岛一诚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13116 | 代理人: | 崔凤英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围 大型 感应 加热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炉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型筒节的热处理加热过程通常采用台车式电阻炉或火焰炉加热,其加热方式是热传导式,由于筒节的特殊结构,其加热基本属于单面加热,热量由外壁向内部热传导;又由于筒节壁厚很厚,使得其热传导的过程变得非常缓慢,筒节外壁的加热速度通常只能控制在每小时50~70度左右,筒节心部和内壁的加热速度则更低,筒节热处理一次加热通常达到数十小时,生产周期很长。同时,台车式火焰炉或电阻炉的能耗高,热能利用率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不能满足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实现同时对筒节内壁和外壁的感应加热和对加热温度的精确控制,不仅提高筒节的加热速度和生产效率,还提高筒节厚度方向加热温度的均匀性的全包围式的大型筒节感应加热炉。
本发明主要包括有机架、炉盖、上端感应线管、线卡、隔板、油缸支座、油缸、双活塞杆、铜块、外壁感应线管、外移动耐火壁、内移动耐火壁、内壁上端感应线管、内壁下端感应线管、通孔A、电源接口A、电源接口B、筒节、活塞杆、油缸、承重台、固定底座、下端感应线管、支撑杆、环形连杆、连接杆A、连接杆B、炉壁。
其中,固定底座为环形平板,在固定底座内环设有承重台。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设有机架。机架由支撑杆、环形连杆、连接杆A和连接杆B组成,支撑杆呈圆周分布、垂直设在固定底座的上表面上,支撑杆的中部之间通过环形连杆相连,在支撑杆与环形连杆的交叉处固定连接连接杆A,每个支撑杆的上端与连接杆B相连。支撑杆上设有若干通孔。每个连接杆B分别与一个炉壁相连,炉壁为弧形平板,相邻的炉壁之间通过内移动耐火壁相连。内移动耐火壁为竖直的外侧开口的槽钢型壳体,在内移动耐火壁的内侧面的外壁上,固定连接两个外移动耐火壁,外移动耐火壁为水平平板。在相邻的内移动耐火壁之间设有筒节。在内移动耐火壁的内壁之间设有竖直的隔板。在每个隔板的外壁上分别与油缸的活塞杆的自由端相连,每个油缸的固定端分别设在连接杆A上。在每个炉壁的上端固定连接炉盖A,在每个外移动耐火壁的上端设有炉盖B,炉盖B与炉盖A交替相连,组成整个炉盖。感应加热器为单匝感应线圈,均匀分布于筒节四周。感应加热器包括上端感应线管、外壁感应线管、下端感应线管、内壁上端感应线管、内壁下端感应线管和感应线管夹紧装置。上端感应线管、外壁感应线管、内壁上端感应线管和内壁下端感应线管、下端感应线管,分别由线卡固定于炉盖、内移动耐火壁、固定底座上。感应线管夹紧装置包括油缸支座、双活塞杆油缸、活塞杆和铜块,油缸支座固定在隔板上。双活塞杆油缸固定在油缸支座上。双活塞杆油缸分别与两个活塞杆相连,两个活塞杆的自由端分别设有铜块。铜块的一侧与活塞杆相连,铜块的另一侧插接在各感应线管一端的两侧的凹槽内。上端感应线管、外壁感应线管、下端感应线管、内壁上端感应线管、内壁下端感应线管均为中空长方形壳体,在其外壁上包裹绝缘材料,上端感应线管、外壁感应线管、下端感应线管、内壁上端感应线管、内壁下端感应线管上均设有通孔A、通孔A为线管水冷孔,内壁上端感应线管和内壁下端感应线管上设有电源接口A和电源接口B,电源接口A和电源接口B均连接电源。
本发明在使用时,当夹紧装置夹紧时,双活塞杆带动铜块分别夹紧各感应线管,线圈处于通路状态,接通电源接口A和电源接口B,可以对筒节进行加热;当夹紧装置松开时,各线管之间未连接,线圈处于断路状态,此时,可以通过活塞杆调节内移动耐火壁与筒节内外表面的距离,从而调节内外壁线管与筒节内外表面的距离,提高感应加热的效率。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利用感应加热原理,实现大型筒节热处理过程的快速加热,将筒节的一次加热时间由数十小时缩短为6到8小时;本感应加热炉采用可移动式感应线圈,能灵活调节线圈与筒节内外壁的距离,不仅实现了筒节内外壁的均匀加热,还提高了感应器的功率因数,降低了所需的电源功率;本发明采用移动式耐火壁,实现对不同直径、不同厚度的筒节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单匝感应线圈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感应线管夹紧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内壁感应线管串联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614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