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10334583.0 | 申请日: | 2016-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2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沈福;马英豪;孟丹;张志龙;傅翠明;李静韬;卢正永;杨屹;马弢;杨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11 | 代理人: | 田明,张海秀 |
地址: | 030006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放射性 气溶胶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辐射防护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核电厂核设施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向工作场所、环境等放出或泄露放射性气溶胶,无论是核设施异常或核设施还是正常运行,都无可避免的均有这些放射性物质,且这些物质通常是公众和环境辐射危害的主要源项,因而这些物质需要快捷合理的给予监测,以便根据法规和厂区管理情况为人员安全、核设施安全措施等考虑采取措施。
然因,通常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存在较笨重,移动不方便,特别是过台阶困难,过台阶时设备容易不稳定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一种易于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通过该装置可解决现有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移动难和不稳定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包括取样管,取样管的出口与取样收集探测单元连通,取样收集探测单元与位于其下方的取样动力泵连通, 所述取样管、取样收集探测单元和取样动力泵均设置在移动底座的上方。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所述移动底座包括底座,底座的一侧设有支撑部,另一侧设有两组移动轮组,所述移动轮组包括主轮和辅轮,所述主轮设置在支撑部和辅轮之间,所述辅轮的底部高于主轮的底部。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处于静置状态时,所述支撑部和主轮形成底座的支撑机构;所述监测装置处于移动状态时,所述主轮和辅轮形成底座的移动机构;所述监测装置由静止状态转为移动状态时,监测装置的重心由支撑部和主轮之间转移到主轮和辅轮之间。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所述主轮的直径范围为10cm~30cm,所述辅轮的直径范围为5cm~20cm。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所述取样收集探测单元包括真空室,真空室的上部设有与取样管的出口连通的进气管,下部设有与取样动力泵连通的出气管,进气管与出气管之间设有滤纸,滤纸的上方设有放射性气溶胶探测器。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所述取样管的前端或者取样管与取样收集探测单元之间还设有用于根据要监测放射性气溶胶的粒径需求进行气溶胶分离的的粒径分离结构。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还包括气密流量测量单元,所述气密流量测量单元包括上端流量测量单元和下端流量测量单元,所述上端流量测量单元设置于取样管和取样收集探测单元之间,所述下端流量测量单元设置于取样收集探测单元与取样动力泵之间。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还包括数据控制处理单元,所述数据控制处理单元分别与取样动力泵、取样收集探测单元和气密流量测量单元连接。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数据控制处理单元连接的显示单元。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数据控制处理单元连接的报警单元。
进一步,如上所述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所述取样管的入口的高度等于取样人员的呼吸高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可解决以往放射性气溶胶移动难和不稳定的缺陷,尤其是在过台阶时,使得监测装置的移动更加简便和稳定,对保核能安全清洁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易移动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的右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取样收集探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在静止时移动底座部分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放射性气溶胶监测装置在移动时移动底座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未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345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