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底盘衬套、悬架及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60012.7 | 申请日: | 2016-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4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骆建军;李根;易斌;沈伟;刘飞;王东;李剑;江洲;李思明;张宏;王玉洁;赵雪利;段绪伟;赵新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3/04 | 分类号: | F16F3/04;B6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底盘 衬套 悬架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底盘衬套、悬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用户对汽车行驶性能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底盘系统的舒适性和操稳性在整个汽车的行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汽车在各种路面上行驶时,底盘悬架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缓冲减振作用,有效地隔断和降低来自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激励,进而改善用户乘坐的舒适性和操稳性感受。
在现代汽车悬架系统中,汽车底盘衬套以其良好的弹性特性和隔振性能,已成为底盘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件。在现有技术中,参考图1,衬套1一般包括内芯管11,设置在内芯管11外且与内芯管11同轴设置的外套管12,设置在内芯管11与外套管12之间的粘结层13。粘结层13一般由橡胶等减震缓冲材料构成,粘结层13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应力松弛后能迅速恢复到接近原有状态,因而使衬套1具有弹性特性和隔振性能。
汽车底盘衬套主要是通过改变粘结层自身的结构来实现刚度特性曲线要求,一旦刚度特性曲线确定了,汽车底盘衬套的结构也随之冻结。当需要对汽车底盘衬套的刚度特性进行变更或优化时,通常需要对衬套的粘结层结构进行重新设计,这就导致原来衬套的生产模具需要修改甚至重新开模,耗费的时间和成本都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底盘衬套、悬架及汽车,当汽车底盘衬套的刚度需要变更或优化时,在不改变衬套结构尺寸的前提下实现衬套刚度特性的改变,实现汽车底盘衬套刚度的灵活调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底盘衬套,包括:内芯管;外套管,位于所述内芯管外,且与所述内芯管同轴设置;粘结层,位于所述内芯管和外套管之间;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内芯管和外套管之间,所述弹性元件至少部分埋设在所述粘结层内,在所述衬套受到径向挤压时,所述弹性元件发生弹性形变。
可选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或者,所述弹性元件的材料为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的刚度大于或小于所述粘结层的材料的刚度。
可选的,所述弹性元件为1个或至少1个弹性元件组,所述弹性元件组包括至少2个弹性元件。
可选的,所述弹性元件组内的所有弹性元件沿所述衬套周向分布。
可选的,所述内芯管的外壁或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中至少具有与所述弹性元件数量相同的凹槽,所述凹槽容纳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
可选的,所述内芯管的外壁和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上分别设有沿所述衬套径向相对的凹槽,径向相对的所述凹槽分别容纳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
可选的,所述内芯管的外壁和/或所述外套管的内壁为圆柱面。
可选的,所述内芯管的外壁和/或所述外套管的内壁包括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平面,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平面上。
可选的,所述平面与所述衬套的中轴线平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悬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底盘衬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悬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在汽车底盘衬套中加入弹性元件,使得衬套在受到径向挤压时,即衬套的内芯管和外套管在衬套的径向产生相对移动时,汽车底盘衬套中的弹性元件发生弹性形变,弹性元件因形变产生抵抗外部径向挤压的作用力,从而缓和内芯管与外套管之间因外部挤压力造成的冲击。
进一步的,根据加入衬套中的弹性元件的刚度大小以及弹性元件的分布情况,可以在不改变衬套结构的前提下,有效的增加或减小衬套在某一径向方向上的刚度,实现汽车底盘衬套刚度变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汽车底盘衬套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第一种汽车底盘衬套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汽车底盘衬套的A-A方向剖面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汽车底盘衬套的B-B方向剖面图;
图5是图2所示的不含粘结层的汽车底盘衬套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第二种汽车底盘衬套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第二种汽车底盘衬套的轴向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第三种汽车底盘衬套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第三种汽车底盘衬套的轴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600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