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联式双行星排双模混合动力汽车变速箱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46230.8 | 申请日: | 2016-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11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曾小华;张峻恺;宋大凤;王广义;陈慧勇;杨南南;朱光海;陈琴琴;李文远;戴宇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7/08 | 分类号: | B60K17/08;B60K6/365;B60K6/543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22103 | 代理人: | 郭耀辉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联式 双行 双模 混合 动力 汽车 变速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联式双行星排双模混合动力汽车变速箱。
背景技术
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变速箱作为动力系统主要部件,不仅要具备转速调节、减速增扭等基本功能,还要实现各个动力源的功率分流。目前,典型的功率分流结构形式为丰田的THS系统和通用的AHS系统。其中,丰田的THS系统为单行星排的单模功率分流形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控制的优点,但是,THS系统对电机的依赖性较大,为满足动力性的需求往往需要匹配功率等级较大的电机,因而存在硬件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同时,THS系统还存在低速时爬坡能力差和高速时传动效率较低的现象,因而多用于小型车辆,对于载货汽车和载客汽车应用前景较小。通用的AHS系统为双行星排或三行星排的双模功率分流模式,能够在整个转速区间内使传动效率较高,但是AHS系统需要多个离合器实现模式切换,因而系统机构复杂,控制困难。
目前,已有的关于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双模系统的专利大多仅仅介绍功率分流路径与工作原理,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结构,同时,该类专利大多仅仅考虑功率分流部分,没有将其放到整个变速箱系统中进行设计。如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4960407A,公布日为2014-10-07,公开了一种集成式行星齿轮油电混联双模混合动力系统,该系统仅仅考虑各个动力源的功率分流路径来设计功率分流部分,没有根据装配关系合理设计各个零件结构,也没有进行变速箱的整体设计。一种混联式双行星排双模混合动力汽车变速箱实现了双模系统的结构化,在该领域尚未相关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克服现有技术硬件利用率低、低速时爬坡能力差和高速时传动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混联式双行星排双模混合动力汽车变速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所述的一种混联式双行星排双模混合动力汽车变速箱,包括前行星排、后行星排、离合器、制动器、电机系统、主减速器和箱体。
所述的前行星排包括变速箱输入轴1、公共齿圈5、前排行星轮6、前排行星轮支撑轴7、前行星排副架8、前排太阳轮轴21和前排行星架33,所述的变速箱输入轴1与前排行星架33为一体结构,变速箱输入轴1的左端通过滚动轴承支撑在前箱体2中,变速箱输入轴1的右端设有轴颈,通过滑动轴承支撑在前排太阳轮轴21的盲孔内;所述的公共齿圈5通过滑动轴承空套在变速箱输入轴1上,公共齿圈5左端与一号电机4输出轴通过花键连接;所述的前排行星轮6为斜齿圆柱齿轮,所述的前排行星轮支撑轴7为实心光轴,前排行星轮6通过滑动轴承空套在前排行星轮支撑轴7上;所述的前行星排副架8为圆环结构,沿圆周方向开有若干沉头孔,用于安装前排行星轮支撑轴7;前排行星轮支撑轴7安装在前排行星架33与前行星排副架8之间;所述的前排太阳轮轴21为齿轮轴,左端为前排太阳轮,并设有盲孔,前排太阳轮轴21右端与二号电机22输出轴通过花键连接,前排太阳轮轴21的太阳轮与前排行星轮6常啮合,前排行星轮6与公共齿圈5左端齿圈常啮合。
所述的后行星排包括公共齿圈5、后排行星轮9、后排行星轮支撑轴10、后排行星架11、后排太阳轮轴12、主减速器输入齿轮31和后行星排副架32,所述的后排行星轮9为斜齿圆柱齿轮,所述的后排行星轮支撑轴10为实心光轴,后排行星轮9通过滑动轴承空套在后排行星轮支撑轴10上;所述的后排行星架11与主减速器输入齿轮31为一体结构;所述的后排太阳轮轴12为空心齿轮轴,通过滑动轴承空套在前排太阳轮轴21上,后排太阳轮轴12左端为后排太阳轮,中部为用于支撑主减速器输入齿轮31的光轴,右端开有外花键;所述的后行星排副架32为圆环结构,沿圆周方向开有若干沉头孔,用于安装后排行星轮支撑轴10;后排行星轮支撑轴10安装在后排行星架11与后行星排副架32之间;后排太阳轮轴12的太阳轮与后排行星轮9常啮合,后排行星轮9与公共齿圈5的右端齿圈常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462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