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防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81566.8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447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于慧;刘芬;尹旭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英才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B60R2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侯德玉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前防撞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撞击保护功能的汽车底盘。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速度的提高,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交通事故也越来越严重。尽管各种安全措施不断加强,但是从根本上说车辆的碰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无法避免的。从全世界的统计数字来看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高达50多万人,伤1000万人以上,因此汽车的碰撞安全性问题已成为近十多年来汽车工业的主要研究问题和攻关方向。作为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汽车碰撞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
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其碰撞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及后面碰撞(又称追尾碰撞)。其中正面碰撞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其他两种比较低,但是由于正面碰撞,撞击力极大,因此正面碰撞的死亡率高。后面碰撞在汽车碰撞事故中占很大比例,由此导致的死亡和受伤人数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传统的安全技术一般是在容易发生撞击的位置增加安全气囊,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是通过增加安全气囊的方式也只是能够在受到撞击的过程中增加缓冲,减少撞击力造成的损伤,并无法避免撞击。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传统的汽车安全技术在汽车碰撞的过程中,无法使驾乘人员避免撞击,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防撞装置,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前防撞装置,包括前防撞架、底盘、弧形支撑架、后防撞架、支撑杆;
所述底盘包括中间纵梁、第一前横梁、第二前横梁和后横梁;
所述弧形支撑架与中间纵梁相铰接,且所述弧形支撑架开口向上;
所述弧形支撑架上安装有驾驶室;
所述第一前横梁设置于中间纵梁的前端,所述后横梁设置于中间纵梁的后端;
所述第二前横梁通过弯板与第一前横梁相连,且所述第二前横梁在高度上位于第一前横梁的下方;
所述第一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且所述第一导向套悬置的一端从上方跨过第二前横梁后与弯板相连;
所述第二横梁上设置有第二滑槽;
所述的前防撞架包括第一导向杆、滑动杆和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杆,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滑动杆,所述的连接板、第一导向杆和滑动杆共同构成一个“山”字形;
所述第一导向杆可沿所述第一导向套滑动,所述滑动杆可沿所述第二滑槽滑动,且所述第一导向杆与第一导向套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
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滑动杆相铰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弧形支撑架的一端相铰接;
所述的后防撞架包括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连杆和斜导柱,所述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和分别设置于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两端的第一连杆组成框架式结构,且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突出于第二横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突出于第二横杆的一端均设置有斜导柱。
所述斜导柱上套有第二滑环,所述第二滑环与斜导柱之间设置于第二弹簧;
所述第二滑环与所述后横梁相铰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斜导柱的倾斜角度为4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后防撞架上设置有刹车制动装置,所述的刹车制动机构包括导向架、第二连杆和摩擦蹬,所述的导向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杆,所述的第二导向杆均穿过设置于第一横杆的第二导向套与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摩擦蹬的中部向铰接,所述摩擦蹬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二横杆相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摩擦蹬上安装有摩擦垫,所述摩擦垫采用耐磨橡胶制备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底盘与后防撞架之间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第三导向杆、第三导向套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导向杆与所述第一横杆相铰接,所述第三导向套与所述后横梁相铰接,所述第三导向杆和第三导向套之间设有第三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碰撞的过程中,将驾驶室绕一个铰接轴翘起,巧妙的避免了在碰撞的过程中撞击力直接作用于驾乘人员身上,从而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掉驾驶室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前防撞架与底盘连接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英才学院,未经山东英才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815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载行人安全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移车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