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0341708.3 | 申请日: | 2015-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230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9 |
发明(设计)人: | 汪先林;尤敏杰;王荣华;谢新;郑霞;吴定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02 | 分类号: | B60J1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609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亮条共挤 成型 密封条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用在汽车门窗上的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门窗上的密封条组件用于装饰、密封以及对门玻璃起到导向作用。目前常用的密封条组件包括密封条和组装在密封条上的金属亮条。金属亮条大都是通过滚压、拉弯、冲压等一系列工序完成,然后再与密封条装配在一起。这样的生产方式有以下缺点:1、需要配置生产金属亮条的工装模具,提高了密封条组件的复杂程度;2、金属亮条与密封条是靠挤出唇边来装配,如果唇边控制不到位,很容易产生金属亮条装配困难等问题;3、在装车过程中受到车身三维弧度的影响,密封条端头会是应力集中点,很容易导致金属亮条与密封条端头的松脱、翻转、翘起等情况;4、即使装车后短期内没有以上情况出现,但密封条挤出部分均为弹性体,在使用环境尤其是高低温交替中会有一定的老化,也很容易导致上述情况的发生。
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密封条组件,以克服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制造简单且密封条与亮条牢固配合的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包括密封条和亮条,所述亮条为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且包括第一边及自第一边弯折延伸的第二边,第一边第二边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边的末端设有向第二边弯折的第一钩部,第二边的末端设有向第一边弯折的第二钩部,所述密封条为塑胶材质,所述亮条与所述密封条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密封条包括与亮条的第一边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基部以及自第一基部延伸的与亮条的第二边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基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密封条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基部的相对两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朝向远离第二基部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密封条还包括自所述第二基部朝向第一基部的方向延伸的一对配合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界定,所述一对配合边靠近所述第二钩部设置。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的亮条设有第一边及自第一边弯折延伸的第二边,第一边与第二边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边的末端设有向第二边弯折的第一钩部,第二边的末端设有向第一边弯折的第二钩部,密封条与亮条通过一体共挤成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制造简单且密封条与亮条牢固配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包括密封条1和亮条2。密封条1与亮条2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亮条2为不锈钢或铝合金材质,其设有第一边21及自第一边21弯折延伸的第二边22。第一边21与第二边22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一边21的末端设有向第二边22弯折的第一钩部210。第二边22的末端设有向第一边21弯折的第二钩部220。由于第一钩部210和第二钩部220的设置,使得密封条1和亮条2一体共挤成型的时候,增加密封条1与亮条2之间的固持力,有效保证亮条2不会出现松脱、翻转、翘起等情况。
密封条1为塑胶材质,包括与亮条2的第一边21固定在一起的第一基部11、自第一基部11延伸的与亮条2的第二边22固定在一起的第二基部12、自第一基部11的相对两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3与第二延伸部14、自第二基部12朝向第一基部11的方向延伸的一对配合边15。第一延伸部13与第二延伸部14朝向远离第二基部12的方向延伸。所述一对配合边15靠近第二钩部220设置。
本实用新型亮条共挤成型的密封条组件的密封条1与亮条2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可以大大简化密封条组件的生产工艺;同时,可有效的保证亮条2不会出现松脱、翻转、翘起等情况。
应当指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建新赵氏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417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动力客车驱动电路
- 下一篇:汽车背门气压支撑杆加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