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732735.8 | 申请日: | 2015-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88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郭森;易玲;郭国良;吕文韬;吴忠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M99/00 | 分类号: | G01M9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空气 净化器 净化 效果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可获得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综合指数,以用于较合理地评价车载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本发明的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评价方法如下:首先按照预定规则将车内需净化的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然后对各个区域进行实际测量,获得各个区域的实际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并对实际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进行修正处理和加权处理,最后按照公式对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进行评价,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综合指数越高,则表示该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越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净化器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空气质量成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干净的用车环境,越来越多的驾乘人员使用车载空气净化器来改善车内空气环境质量。
目前,对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评价主要基于两种方法:一种是将车载空气净化器置于特定体积的环境舱中测量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另一种是将空气净化器放在乘用车内,模拟真实使用情况测量空气净化器的使用效果,比如可以根据《车内空气污染物测量方法》对车内空气污染物进行测量,计算得到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率。
然而,乘用车的内部构造复杂,驾乘人员的位置不尽相同,净化器的摆放位置、出风方式多种多样,这就使得以上两类方法不能完全反映空气净化器使用过程中对整车空气的综合净化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空气后,人们对车内各处污染物浓度高低的关注程度不同,例如驾驶员最关心的就是驾驶座区域的污染物浓度高低,装载净化器本来就是为保障驾乘人员的人体健康,那么净化器的净化效果也需要考虑人体的主观感受,考虑人们对车内各处污染物浓度高低的关注程度;2、目前乘用车满载的情况较少,甚至很多情况下仅驾驶员一人,车内各区域使用频率的高低不同,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应该考虑车内各区域使用频率的高低;3、现在市场上车载空气净化器体积都较小,出风口面积较小,出风风量不大,在车内这个特殊环境下,各处风速不同,存在较多死角,造成整个车内污染物分布非常不均匀,仅仅以某测量点的浓度作为整个车内污染物的浓度显然是不可取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可获得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综合指数(Vehicle-Air-Purifier PurificationCompositeIndex,简称VPCI),以用于较合理地评价车载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
本发明的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的评价方法如下:首先按照预定规则将车内需净化的空间划分为若干区域,然后对各个区域进行实际测量,获得各个区域的实际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并对实际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进行修正处理和加权处理,最后按照公式对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综合指数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进行评价,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综合指数越高,则表示该车载空气净化器净化效果越好;所述i为区域的编号,所述ηi为编号为i的区域的实际空气净化器净化效率,所述Ci为编号为i的区域的修正指数,所述Ni为编号为i的区域的加权因子。
具体来说,所述修正指数C为在对车内不同区域测试空气净化效率时,在各区域中取合适点作为测量点,该区域空气净化效率与测量点空气净化效率的比值。
进一步地,为能同时顾及到乘客主观感受及车内客观净化效果,所述加权因子N由主观加权因子S和客观加权因子O相乘而得到,所述主观加权因子S反映车载空气净化器使用者对车内不同区域净化器净化效果的关注程度,所述客观加权因子O反映车内不同区域使用频率的高低。
上述主观加权因子S及客观加权因子O是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大数据分析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方式获得基本数据后,再经过统计分析得到的。上述统计分析可以参考一些传统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此处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7327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感测系统和具有该感测系统的移动机器人
- 下一篇:围界入侵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