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氮共渗后的高碳铬长寿命轴承零件的检测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365787.6 申请日: 2015-06-29
公开(公告)号: CN105043909B 公开(公告)日: 2018-03-27
发明(设计)人: 任强林;张克炎;邵青山;郑建明;汤致彪;王之强 申请(专利权)人: 三环集团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1N3/40 分类号: G01N3/40;G01N21/84;G01N23/20
代理公司: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215 代理人: 王健,高琴
地址: 441022***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碳氮共渗后 高碳铬长 寿命 轴承 零件 检测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碳铬轴承钢(GCr15)零件的检测方法,具体为一种碳氮共渗后的高碳铬长寿命轴承零件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于汽车手动变速箱、工业减速机、摩托车曲轴、汽车交流发电机等用途的滚动轴承,由于润滑油或润滑脂的污染比较严重,工作条件非常恶劣,滚动轴承往往会由于轴承零件发生表面起源型的疲劳剥落而发生早期失效。例如,在汽车手动变速箱中,齿轮的啮合产生很多金属碎屑和金属粉末,这些金属碎屑和金属粉末俗称磨粒,混在润滑油中,随润滑油进入轴承内部,在轴承运转过程中,磨粒卡入钢球和滚道的接触区,在钢球和滚道表面引起大量压痕,使轴承零件发生表面起源型的疲劳剥落,使轴承早期失效。如果对高碳铬轴承钢零件进行碳氮共渗处理,使零件的表层组织中存在一定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同时在碳氮原子的固溶强化作用下,不降低零件表层的硬度和接触疲劳强度,这样就能够降低压痕的危害性,从而延长污染润滑工况下轴承的使用寿命。因此,若能保证轴承零件的碳氮共渗处理质量,则能延长既定设计轴承的长寿命。然而,评价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对轴承进行疲劳寿命试验。轴承的疲劳寿命是基于足够的试验数据并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得到的,耗时长、成本高,并且不能满足生产线上快速生产和检测的需求,进而难以高效率指导轴承零件的碳氮共渗热处理工艺。

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为CN104328373A,申请公布日为2015年2月4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碳铬轴承钢碳氮共渗有效硬化层深度检测方法,该方法先将碳氮共渗处理后的高碳铬轴承钢零件在300~400℃下回火至少1小时,然后空冷至室温,经过切割、镶嵌、磨制和抛光处理后检测维氏硬度。该方法采用300~400℃的回火处理,但在上述温度范围对轴承零件进行回火处理后,从零件表面到心部的硬度梯度变化仍然不明显;另外该方法定义有效硬化层深度为从表面测至硬度值平稳处的垂直距离,但硬化层与心部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难以精确找到表面至心部硬度平稳处的距离,具有较大误差。另一方面,有效硬化层一般根据零件的服役条件来设计,其有效深度需符合零件的性能要求。参照中国机械行业标准JB/T 7363-2011的定义,该发明提供的方法实际测得的是总硬化层深度,并不是有效硬化层深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传统轴承疲劳寿命试验耗时较长以及现有检测方法不能准确反应有效硬化层深度的问题,提供一种既能有效缩短检测时间,又能够准确检测实施碳氮共渗后的长寿命轴承零件的检测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碳氮共渗后的高碳铬长寿命轴承零件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包括有效硬化层深度检测、渗层碳氮浓度检测、硬度检测、残余奥氏体含量检测以及渗层金相组织检测;

所述有效硬化层深度检测是指:先于500±10℃下对所述零件回火处理1小时,然后检测零件表面至其心部维氏硬度为500HV处的垂直距离为0.3~0.5mm,该距离即为有效硬化层深度;

所述渗层碳氮浓度检测是指:于距零件表面0.15mm深处测得碳氮浓度为:C 1.2%~1.6%、N≥0.1%、C+N 1.5%~2.0%;

所述硬度检测包括表层硬度检测和心部硬度检测;

所述表层硬度检测是指:于距零件表面0.1mm深处测量维氏硬度为713~923HV;

所述心部硬度检测是指:于距零件表面2mm深处测量维氏硬度为664~795HV;

所述残余奥氏体含量检测包括表层残余奥氏体含量检测和心部残余奥氏体含量检测;

所述表层残余奥氏体含量检测是指:于距零件表面0.05mm深处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测得残余奥氏体含量为17%~40%;

所述心部残余奥氏体含量检测是指:于距零件表面2mm深处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测得残余奥氏体含量为5%~12%;

所述渗层金相组织检测是指:采用金相显微镜检测渗层具有隐针或细针含氮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碳氮化合物,无显微组织缺陷,其中,碳氮化物呈颗粒状分布,无块状、角状、网状结构,且碳氮化物的颗粒尺寸不大于8μm。

所述有效硬化层深度检测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① 于500±10℃下对所述零件回火处理1小时后空冷至室温;

② 检测垂直于所述零件表面的截面上的维氏硬度梯度,并以维氏硬度值为纵坐标,以至表面的距离为横坐标,绘制硬度分布曲线;

③ 采用图解法求得硬度分布曲线上零件表面至其心部维氏硬度为500HV处的垂直距离为0.3~0.5m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三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657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