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良好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的隐形多肽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324672.2 | 申请日: | 2015-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269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庆华;郑磊;张新晴;王强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2 | 分类号: | C07K7/02;C07K14/00;C07K1/06;C07K1/0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乔恒婷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良好 非特 异性 蛋白质 吸附 性能 隐形 多肽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良好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的隐形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的隐形多肽的结构式为:本发明隐形多肽由天冬氨酸的γ‑羧基和赖氨酸的α‑氨基共价连接的二聚体缩聚而成,能够解决抗非特异性蛋白吸附材料所必需的等量、均匀分布电荷以及甲基丙烯酸类和聚乙二醇类材料作为药物载体时的生物不可降解性等问题。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良好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的隐形多肽及其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对于生物材料而言,依然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材料表面的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它是导致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甚至生物材料失效的主要因素之一。聚乙二醇(PEG)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但是在长期与生理血液接触的条件下,它容易氧化,甚至被降解。一般认为,两性离子类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材料的稳定性比PEG优良,其中最典型的是羧基甜菜碱(CBMA)、磺酸基甜菜碱(SBMA)以及磷酰胆碱(MPC)等,它们都属于甲基丙烯酸酯类材料。但是,当PEG类以及甲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作为基因或者纳米药物载体时,在长期给药的情况下,由于其生物不可降解性,宿主细胞缺乏相应的代谢机制从而造成聚合物在细胞内的累积,这样会干扰宿主细胞的正常代谢,对宿主细胞造成伤害甚至引起宿主细胞死亡。多肽类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而引起广泛的关注。Chen S.F.等通过谷氨酸N-羧基内酸酐(Glu-NCA)和赖氨酸N-羧基内酸酐(Lys-NCA)混合开环聚合(ROP)的方法得到了具良好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的多肽。但是,由于两种单体的反应活性差异以及不同批次的单体纯度难以控制而很难得到正负电荷均匀分布的多肽。Jiang S.Y.组通过固相有机合成方法制备出由带负电荷的谷氨酸(E)和带正电荷的赖氨酸(K)构成的含4-6个EK单元的寡肽,它显示了良好的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但是该方法依赖于氨基酸合成仪,效率低、耗费大,尤其对于大分子量多肽而言制备效率更低。ChenH.等设计了由寡乙二醇甲基丙烯酰氯(OEGMA-Cl)与保护性赖氨酸的α-氨基反应得到的赖氨酸寡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OEGMA-lysine),经聚合后得到的高聚物具有由OEG提供的优良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以及由赖氨酸侧链提供的与纤溶酶原(plasminogen)特异性结合的功能。尽管这种材料显示了良好的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但其生物不可降解性问题依然存在。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的隐形多肽及其制备方法,能解决经典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类抗非特异性吸附蛋白质材料的生物不可降解性等难题。所谓隐形,是指材料本身能阻止蛋白质在其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避免了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并被清除,甚至引起机体排异反应的机会,从而实现对人体免疫系统的隐身。
本发明具有良好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的隐形多肽的结构式如下:
其中,n表示两种单体的聚合度,n=10-30。
本发明具有良好抗非特异性蛋白质吸附性能的隐形多肽的制备过程如下:
1)缩合
将保护性赖氨酸、保护性天冬氨酸、缩合剂以及消旋抑制剂溶于有机溶剂中,在氮气气氛中于室温下密闭反应48h;反应结束后,减压蒸馏除去有机溶剂,得黄色油状物;将黄色油状物溶于乙酸乙酯中,依次用10wt.%(质量浓度,下同)柠檬酸溶液、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饱和食盐水洗涤,分液,收集有机相;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旋蒸脱除溶剂,硅胶柱色谱分离(流动相:二氯甲烷/乙酸乙酯=3:1(体积比))得中间体1,为白色固体,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中间体1的结构式如下:
其中,R1为
R2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3246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