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6101.0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44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谢磊;谢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力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26 | 分类号: | F28F9/26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 |
地址: | 214444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径 热管 强度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主要应用于煤矿等领域的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的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简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现有技术中,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在管壳式换热器要保证每个连接处无泄漏,并能承受介质压力及管壳间温差产生的拉力和压力。由于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直径较大,因此目前的换热管与管板之间大多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接,这种连接方式容易造成管板变形,并且换热管与管板的密封性及抗拉强度无法保证,也容易产生间隙腐蚀;另一方面原先的连接结构物料在进入换热管时容易在管板上部堆积,增大了管束的动力负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减少了管板变形,保证了换热管与管板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减少了管板与换热环之间的间隙腐蚀,减少了物料在管板面上部的堆积,提高物料的换热效率,降低了管束的动力负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包括管板和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包括换热部和胀接部,所述胀接部外缘面上设置有两圈环形突缘,两圈环形突缘之间形成环形凹槽,所述胀接部与管板之间通过强度胀相连接,所述胀接部端面内缩于管板内,所述胀接部端部与管板外端面之间的距离为2~3mm。
所述换热管的直径为89~108mm,所述换热管的壁厚大于3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减少了管板变形,保证了换热管与管板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减少了间隙腐蚀,减少了物料在管板上部的堆积,降低了管束的动力负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
管板1
换热管2
换热部2.1
胀接部2.2
环形突缘3
环形凹槽4。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大直径换热管与管板强度胀连接结构,它包括管板1和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包括换热部2.1和胀接部2.2,所述胀接部2.2外缘面上设置有两圈环形突缘3,两圈环形突缘3之间形成环形凹槽4,所述胀接部2.2与管板1之间通过强度胀相连接,所述胀接部2.2端面内缩于管板1内,所述胀接部2.2端部与管板1外端面之间的距离为2~3mm,所述换热管2的直径为89~108mm,所述换热管2的壁厚大于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力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力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61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