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安装玻璃泥槽的车门后玻璃导轨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83044.0 | 申请日: | 2014-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64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袁剑;陈懿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04 | 分类号: | B60J1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100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安装 玻璃 车门 导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轨安装结构,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安装玻璃泥槽的车门后玻璃导轨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玻璃泥槽一般卡接在汽车车门导轨中,汽车车门导轨主要是由三段导轨首尾连接构成,其中的车门后导轨的结构如图1~3所示,第二导轨位于第一导轨的上方,第一导轨上方设有舌片,下方设有支架,第二导轨下方则设有相应的卡孔,如图2、3所示,第二导轨安装在车门板上,然后第一导轨的一端及舌片分别卡入第二导轨中相应的卡孔,实现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的连接。最后第一导轨再通过其下方的支架连接到车门板上进行固定,如此一来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便组合构成了车门后导槽,然后配合其他部分导槽一起安装玻璃泥槽,最后再安装车门玻璃,车门玻璃在升降过程中,其边缘部分会卡入到玻璃泥槽中。
然而,现有的车门后玻璃导轨安装结构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采用舌片连接的方式安装第一导轨,装配较为困难,工作人员需要准确找到基准点,然后方能将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进行连接和安装,而基准点的准确寻找在汽车整体装配上来说是相当麻烦的。
(2)由于舌片强度不足,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构成的车门后导槽存在着易变形的缺陷,并且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之间的配合也存在着较大的间隙,同时由于支架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第一导轨与车门板之间的连接强度也不够,因此,车门玻璃在升降过程中,很容易因为车门后导槽易变形、配合间隙大及导轨与车门板连接强度不足而发生抖动和晃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安装玻璃泥槽的车门后玻璃导轨安装结构,主要解决汽车车门后玻璃导轨结构存在装配困难、且车门玻璃使用时容易发生晃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安装玻璃泥槽的车门后玻璃导轨安装结构,包括第一导轨,位于该第一导轨上方的第二导轨,以及具有内凸板的车门板,所述第二导轨固定安装在车门板上,所述第一导轨上下端的侧边均设有曲面支架,该第一导轨上端的曲面支架与车门板连接,下端的曲面支架则与内凸板连接;所述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的导槽组合构成用于安装玻璃泥槽的车门后导槽;所述曲面支架包括用于支撑第一导轨的架托,以及一端与该架托固为一体、另一端与车门板连接的“L”形支撑架。
进一步地,两个曲面支架均与车门板可拆卸连接。
作为优选,两个曲面支架均通过螺栓与车门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性价比高,易于加工。
(2)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导轨取消了舌片,并设计了两个曲面支架,利用两个曲面支架与车门板连接,可以稳固第一导轨的连接位置,同时第二导轨也取消了相应卡孔的设计,制造方便,结构也更加简单、稳固,因此,由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构成的车门后导槽便具有了配合牢固、不易变形、连接稳定的特点,车门玻璃在使用时不会发生晃动。
(3)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架采用“L”形支撑架与架托结合形成曲面结构,其可以增强第一导轨的强度及与车门板之间的连接度,并且在安装到车门板上后不会出现晃动。
(4)本实用新型中的曲面支架与车门板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方便第一导轨的安装与拆卸,并随时根据车门玻璃的结构情况进行第一道轨的位置调整,从而方便车门玻璃的安装和使用。
(5)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由于取消了舌片式的连接方式,改用曲面支架的连接方式,因此,其大幅降低了第一导轨的装配难度,简化了繁琐的装配流程,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并降低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车门导轨中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导轨与曲面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
1-车门板,2-内凸板,3-第一导轨,4-曲面支架,41-架托,42-“L”形支撑架,5-第二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830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茶叶逆流烘青机构
- 下一篇:一种银行账户安保装置自助发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