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机柜用节点托盘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30103.8 | 申请日: | 2014-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20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史沛玉;牛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机柜 节点 托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务器节点的存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机柜用节点托盘。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普及和应用,可以在计算机上处理文书资料、上午收集资料或进行娱乐活动等,这样就需要越来越大的计算机存储容量。对于节点服务器来说,鉴于其服务的范围和使用者实际的应用,要求的的存储容量更是非常巨大,而传统节点服务器中的众多节点的存储空间应对这样庞大的需求,已显得力不从心,非常有必要增大各个节点的存储空间,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
传统的服务器节点中,比如1U节点的节点托盘中,紧靠节点托盘的两侧各设置一列硬盘,这些硬盘都是纵向设置在节点托盘中,一个硬盘的前端紧靠另一个硬盘的后端来放置,这样在1U节点的节点托盘中通常满配才能安装8块硬盘,限制了服务器节点的存储容量,没有充分利用节点托盘内空间来安装更多硬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公开一种设计合理的机柜用节点托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机柜用节点托盘,其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节点托盘为一矩形盒装结构,所述节点托盘包括前面板、后面板和主体托架,所述前面板设置在所述主体托架的前端,所述后面板设置在所述主体托架的后端,所述主体托架包括一体化设计的矩形底板和两侧侧板,所述两侧侧板由所述底板的两侧向上垂直弯折形成,所述底板上靠两侧侧板分别设置一列硬盘托架,所述硬盘托架横向设置在所述节点托盘中,所述硬盘托架用于安装硬盘,所述底板中部两侧硬盘托架之间设置有节点主板,所述硬盘托架的前端朝向所述节点主板。
进一步,所述节点托盘为1U节点的节点托盘。
进一步,所述节点托盘左侧的一列硬盘托架含有六个硬盘托架,所述节点托盘右侧的一列硬盘托架含有七个硬盘托架。
进一步,所述硬盘托架中安装有硬盘时,所述硬盘的前端连接接口朝向所述节点托盘。
进一步,所述节点主板上设置有集成电路元件、CPU和内存。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机柜用节点托盘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所述机柜用节点托盘,在原有节点的有限空间内可多安装几个硬盘,显著提高了节点的存储容量,满足了使用者需求,且硬盘与节点主板连接的数据线较短,不仅节省了成本费用而且避免了数据线过长造成的走线混乱的现象;该机柜用节点托盘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造价低廉,具有较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所述机柜用节点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1、节点托盘;11、前面板;12、后面板;13、底板;14、侧板;2、硬盘托架;3、硬盘;31、连接接口;4、节点主板;41、集成电路元件、42、CPU;43、内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机柜用节点托盘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机柜用节点托盘,其结构为一矩形盒装结构,所述节点托盘包括设在前端的前面板、设在后端的后面板和主体托架,所述主体托架为一体化设计,所述主体托架包括一矩形底板和由底板两侧向上垂直弯折形成的侧板,所述底板上靠近两侧侧板分别设置一列硬盘托架,所述硬盘托架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安装硬盘,区别与传统节点托盘中硬盘的纵向设置,所述硬盘横向设置在所述节点托盘中,即两两硬盘侧壁相邻放置在节点托盘中;所述底板中部两侧硬盘之间设置有节点主板,所述节点主板上设置有集成电路元件、CPU及内存。
本实用新型的机柜用节点托盘的优化设计为:为便于扩展服务器节点的存储容量,在不影响服务器节点的系统散热设计的前提下,将所述节点托盘两侧的硬盘托架尽量靠近排列,使得在节点托盘有限的空间中多安装一些硬盘托架,以供使用者要求大容量存储空间时安装更多的硬盘;同时,为了便于硬盘与节点主板数据连通,所述硬盘的前端连接接口均朝向所述节点主板进行设置,这样硬盘工作所使用的数据线较短,便于众多硬盘数据线在节点托盘中走线,不会因为多个硬盘的同时使用带来走线复杂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01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讯转接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长期封存防护油复合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