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速箱下方侧抗扭拉杆总成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0999.0 | 申请日: | 2014-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0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彭宜爱;张栋杰;张家彬;刘子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7/08 | 分类号: | B60K17/08;B60K5/12;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逢京喜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速箱 下方 侧抗扭 拉杆 总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变速箱下方侧抗扭拉杆总成。
背景技术
现有前驱横置动力总成,其悬置系统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第一种悬置系统结构是在变速箱下方通过前侧悬置和后侧悬置的结构,这一结构依靠前侧悬置和后侧悬置来克服动力总成扭转作用力。第二种悬置系统结构是通过在变速箱下方侧拉杆来克服动力总成扭转作用力,这一结构是车辆在加速前进时,变速箱下方侧向前运动,抗扭拉杆被拉伸。
因为上述两种悬置系统均需要一定程度限制动力总成位移量,在限制动力总成位移量方面,且在相同刚度情况下,第一种悬置系统结构优于第二种悬置系统结构。但同时,悬置系统需要隔离动力总成振动传递,因此,在相同刚度情况下,第二种悬置系统结构可减少动力总成振动传递至车架,隔离振动方面优于第一种悬置系统结构。
现轿车或SUV等车型,发动机扭矩不大,使用较低刚度的抗扭拉杆,即能够很好隔离振动传递,又能够限制动力总成位移量,因此,在悬置系统结构方面采用第二种悬置系统结构。
第二种悬置系统结构根据动力总成重量以及发动机输出扭矩大小,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包括有发动机侧采用液压悬置结构1,发动机侧悬置支架2,变速箱上方采用衬套式纯橡胶悬置结构3,变速箱下方侧采用抗扭拉杆结构4。在图1及本申请的以下文件中,坐标轴均参照图1中的坐标轴指示。
抗扭拉杆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有抗扭拉杆骨架6,螺栓12、软垫挡板11、软垫外罩10、橡胶软垫、螺母5及衬套7;其中,橡胶软垫包括有两个部分,分别为前橡胶软垫13和后橡胶软垫14,且前橡胶软垫13和后橡胶软垫14的结构和形状相同,并以软垫外罩的中间隔板对称设置;抗扭拉杆骨架的一端通过过盈配合与衬套压装为一体;所述抗扭拉杆骨架的另一端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为一体,并且在螺栓和螺母之间依次设置有软垫挡板、前橡胶软垫、软垫外罩、后橡胶软垫。
软垫外罩与前副车加通过螺栓连接,衬套通过安装螺栓与变速箱下方支架连接,其工作条件是:
当车辆前进时,动力总成绕Y轴转动,极限情况(满负荷前工况)下,一般要求动力总成质心旋转角度在3.5°以内,同时动力总成与周边件无动态干涉现象。因此,若需克服动力总成扭转作用力F,F作用于衬套上,软垫外罩固定于副车架上;其中,衬套,软垫外罩及橡胶软垫三者组成弹簧系统,即橡胶软垫其刚度K决定拉杆位移量及动力总成质心旋转角度。针对车型方案,其动力总成质心极限旋转角度为3.5°,其拉杆位移量为-18mm(X向),位移较大,对橡胶耐久性能要求较高。
在使用上述结构的悬置系统时,存在以下问题:
1、为满足隔振要求,则要求动力总成悬置其橡胶刚度一般不大于300N/mm,因此抗扭拉杆不能有效控制动力总成位移,导致动力总成在起步过程中,动力总成转动角度(绕Y轴)大,不能控制发动机位移量,会导致于周边件干涉等现象,同时抗扭拉杆其橡胶在压缩时,位移量较大,对其耐久性能有相当大的影响。
2、若满足限制动力总成要求,则要求抗扭拉杆刚度大,刚度大,则隔离振动能力变差,整车舒适性变差。
现技术的抗扭拉杆总成一直无法满足上述两个矛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技术提出改进方案,在不改变橡胶刚度以及对橡胶耐久性能不变前提下,通过更改变速箱下方侧抗扭拉杆结构,实现控制动力总成位移量,防止与其他周边件产生动态干涉,并能够满足隔振要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变速箱下方侧抗扭拉杆总成,包括有抗扭拉杆骨架,螺栓、软垫挡板、软垫外罩、前橡胶软垫、后橡胶软垫、螺母及衬套;
所述抗扭拉杆骨架的一端与所述衬套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软垫挡板、所述前橡胶软垫、所述软垫外罩、所述后橡胶软垫及所述抗扭拉杆骨架后旋紧于所述螺母;
所述软垫外罩中间的隔板上设置有向软垫挡板方向凸起的至少两个凸起结构;
所述前橡胶软垫包括有以所述前橡胶软垫为中心对称的金属骨架,及硫化包覆所述金属骨架的橡胶体;
所述金属骨架和所述凸起结构位于平行于所述前橡胶软垫中线的同一直线上。
所述前橡胶软垫为带有轴向通孔的锥形台结构,垂直于前橡胶软垫中心的截面为椭圆形,且底端的椭圆形面积大于顶端的椭圆形面积,并且底端设置于软垫外罩内与所述隔板接触;所述金属骨架的数量与所述凸起结构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所述凸起结构以软垫外罩的隔板为中心呈对称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09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