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73200.4 | 申请日: | 2014-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3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崔大祥;刘岩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B82Y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序伦律师事务所 31276 | 代理人: | 包文超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颗粒 体内 分泌 代谢 途径 及其 研究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质的体内代谢途径,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的途径的建立,以该途径在纳米颗粒物在医学和药理学领域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纳米材料大量涌现,其优良特性及新奇功能使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使用,使人们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也随之迅速增多。然而纳米颗粒物带来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使用也带来药理毒理学的问题,如:纳米颗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问题。
目前许多文献报道纳米颗粒物的给药途径主要是:尾静脉注射、口服和腹腔注射等,其中尾静脉注射是最普遍的给药途径,其优势是能迅速随血液进入到全身各个脏器。但从毒理学角度,这些纳米颗粒物分布到全身各个脏器后,如何从体内代谢及排泄到体外则需要加以研究和确认。这个问题也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目前已知的体内纳米颗粒物的排泄途径为“肾脏—尿液”途径和“肝脏—粪便”途径等两种。“肾脏—尿液”途径主要是分泌出一些较小的纳米颗粒物,如:量子点、金纳米簇和富勒烯等,而“肝脏—粪便”途径主要是分泌一些交大的纳米颗粒物,但是24小时的清除率不足1%。
为此,纳米颗粒物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代谢途径,成为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合理使用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以利于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合理使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以其应用于医药开发的毒理、药代、药动和临床过程中。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以利于纳米颗粒物在医药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是纳米颗粒物单独或同时经由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通过粪便排出生物体外,及其代谢的过程。
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纳米颗粒物被给予生物体(模型试验动物)后,进入到体内循环,被血细胞携带,而进入到胃、肠道毛细血管,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中,然后单独或同时被所述的杯状细胞和所述的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的研究方法,对肝脏-粪便代谢途径进行阻断(如:对胆总管进行结扎)并获得模型化的试验动物,将纳米颗粒物(如:金属纳米粒子,碳纳米粒子和有机纳米粒子等)给予试验动物,给药方式如:但不仅限于尾静脉注射完成。对胃、肠道系统的超微结构和病理学变化进行观测。对试验动物粪便灰化产物进行检测,测定纳米颗粒物的含量,对纳米颗粒物代谢进行量化。
本发明经验证,纳米颗粒物被给予(经尾静脉)试验动物后,进入到体内循环,可以被血细胞携带,而进入到胃、肠道毛细血管,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到肠道杯状细胞和胃部壁细胞中,然后被杯状细胞和壁细胞分泌到肠腔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将本发明的提供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及其研究方法,可应用于医药开发的毒理、药代、药动和临床过程中,以利于纳米颗粒物在医药开发。
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的纳米颗粒物分泌途径机制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纳米颗粒物在体内分泌代谢途径是对现有的分泌途径的一个很大补充,为纳米颗粒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使用支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纳米颗粒物涉及的银纳米三角的表征图;
图2为试验动物小鼠经胆总管结扎造模是否建立的确认;
图3为试验动物小鼠给予纳米材料后,肠道病理学观查图;
图4A为试验动物小鼠给予纳米材料后,小鼠胃肠道超微结构的观测图;
图4B为图4A中a1区域的放大图;
图4C为图4A中a2区域的放大图;
图5A为试验动物小鼠给予纳米材料后,小鼠胃部壁细胞超微结构的观测图;
图5B为图5A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6为试验动物小鼠粪便灰化产物中纳米颗粒物含量的检测图;
图7为试验动物小鼠静脉注射后1小时胃肠道离体成像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32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可调节保护套
- 下一篇:一种带有指甲套的人造指甲